繼承與創新~~~譚寶碩

清代包世臣的“藝舟雙楫”中記有這樣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有兩個出名的書法家劉諸城和翁宛平.翁氏的女婿,是劉氏之弟子,有一天,這弟子拿劉氏的書法請問翁氏,翁宛平答曰:“你老師有哪一筆是古人?”弟子將這話告知劉諸城,劉曰:“我自成我書,問你那老頭子哪一筆是自己?”

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學藝之人,在其藝術取向上面,必然會遇到傳統和創造 的矛盾.傳統文化帶給我們大量的前人所累積的經驗和范例,形成民族固有的風格和韻味.在傳統中吸取藝術養份,對於學藝者來說非常重要,是必經的道路.就洞簫而言,古曲,民歌,民間音樂,戲曲都是必修的課程.古曲使我們認識洞簫的典雅韻味,使我們掌握中國音樂的傳統思維方法.民歌和民間音樂使我們學會中國音樂裏面豐富多姿的地方特色和風格.而戲曲則帶給我們傳統音樂中多樣的曲式,各種風格和變奏加花方法.即使是音樂以外的傳統藝術,例如詩詞,書法,繪畫等等,都可以使我們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提高修養水平.傳統文化蘊藏著深厚的動力,對傳統認識得薄弱的人,在藝術上處處顯得營養不良,縱使有創造力,也是浮淺軟弱的.翁宛平嘲笑劉諸城:“沒有一筆是古人.”就是提出一個很嚴肅的繼承與創新的問題.

但是,我們也看到,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固守傳統,食古不化,也會造成千篇一律,藝術思維不廣闊的現象.這與傳統無關,而是與人有關,傳統絕對是好的,只是學習者的思維僵化了的原故. 俗語有說:“第一個去做的是天才,跟風去做的是庸才,跟著也學不似的是蠢才.”這話是說關於創造的問題.作為藝術家,有責任承先啟後,源遠流長的歷史是由無數代人的努力而延續下來的,在歷史上交白卷總不是好事.所以在接受傳統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創新,這是作為一個學藝者應有的態度.

為人弟子,拜師學藝,是便宜事,是大捷徑.你想一想,在歷史上積累了幾千年的經驗,加上老師自己實踐了幾十年的心得,哪條是大道,哪條是岐途,在課堂上短短數言便告訴了你,省卻自己摸索走彎路.所以歷史上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這個道理.例如向前輩請教吹奏經驗,他們總說:“多練吹長音.”這句話,年輕人未必受落,未必真正理解.其實,這個經驗是綜合了歷代藝人的真實體會而得來的,能認真去做者,得益非淺.而相反,不置可否,不老實去練的人,發音最終會成為其日後所有技巧的發展障礙.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層出不窮.

傳統和師承,是坦途,但也是迷宮.因為前人的經驗,畢竟是前人親修實證而得來的.短短的一句話,足以令後學花上數十年的時間,才真正領悟.因為這些經驗,實在是超濃縮的,要有很強的消化力,才能吸收,否則便會噎死.劉諸城嘲笑翁宛平“有哪筆是自己?”很值得我們深思,因為現實中,被噎死的人實在太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hung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