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是一個常用名詞,如風勢、水勢、山勢、勢力、權勢等等,這許多不同的勢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基於某些因素而形成一種發展趨向,這種發展趨向稱為勢。勢一經 形成,它的發展便難以阻擋,所以說勢來不可擋,但當環境轉變,勢由盛而衰,勢去不可追,既然勢來不可擋、勢去不可追,所以最好是順應形勢,因勢利導,利用 形勢。要乘勢一定要明白勢,了解其發展原則。
勢的發展,是根據勢的組成因素而來,組成勢的基礎,說簡單十分簡單,但這簡單倒是十分複雜的,猶如電腦。電腦的運算邏輯祇是0與1,即開與關的多層次不同 組合,0與1很簡單,但簡單的多層次組合便變得十分複雜,勢與電腦一樣,是簡單的,但也是十分複雜的。
組成勢的基礎要素,用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來表達,是"陰陽",陰陽是中國式的代數符號,如數學上的正負,但比正負的內涵豐富得多,陰陽代表一分化為矛盾的 二,但這矛盾的二又一統而合而為一,這分化統一連續不斷就成為勢的發展過程。《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生"二"是一個整體分化為 相對矛盾的兩部分,但這兩部分雖分而不離,二者慢慢互相滲透,互相溶合,生出一個合體,合體為"三",例如歷史的發展,秦朝一統天下,經數十年而醞釀出楚 漢兩股反對力量,楚漢相爭,結果漢吞併楚而建立漢朝,秦是一,楚、漢是二,漢朝是三。一、二、三;一、二、三的過程不斷重覆重迭,演化為萬事萬物。這種 一、二、三的生生重迭多層次相加,每一個層次的和是"1、3、5、8、13、21、34、55、89",這個數列在數學上稱為自然級數或費本納奇級數,這 個級數每個數前數與後數的比值,除了開始幾個數外,比率都接近0.618,數值愈大,愈接近0.618,這個比率稱為黃金分割率,是美學上一個十分重要的 比率,近似這個比率的外觀令人感覺美,音樂和弦用近似這個比率的音頻比例,會令人聽得舒服。黃金分割比率,暗示生生不息予人美的感受,人在孩提及青少年時 代臉孔五官以至身形處處比例都接近黃金分割率,給人的感覺是飽滿的,生氣勃勃的,美的,同一個人在年老的時候,身體各部分的比例與黃金分割率愈離愈遠,給 人的感覺是缺乏生氣,美感喪失。
事物的發展,當環境合適時會依自然級數膨脤,數量膨脤到一是限度時,資源被吸乾,或環境變化而變得不合適,轉向負的方向發展(收縮),數量迅速減少,減少 到一定程度,環境資源又變得合適,轉向正的方向膨脤,一漲一落,勢以連續"S"波形發展。這個連續多個"S"波形發展,是勢的一個特點,其內在原因是陰陽 相摩(相合)、相蕩(相分),其發展形態不呈直線,而呈不定形的漲落,但其形態總是大大小小的"S"形立體曲線,古太極圖(陰陽魚太極圖)陰陽相交處之 "S"形曲線,與勢的發展形態暗合。
系統思維是科學的尖端發展,是研究非線性發展的學問,所謂非線性,是相對於近代科學的線性機械論,是指事物的相關發展不呈直線關係而呈曲線,曲線的發展規 律比直線複雜得多,但雖複雜而仍有規律可尋,近年甚受注目的"渾沌理論",發現在短期完全不可預期的渾沌運行狀態,在長時間卻依循一定的曲線模式運行。" 分形理論"也發現在外表很不相同的形狀,其基礎是不變的曲線形結構。這些尖端科學理論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與勢的曲線發展模式相關。
勢是一條連續的"S"曲線,成波形,但也可以看成許多小段貫串而成,例如水波紋是連續的,但用微觀分析,是相鄰的水份子依一定的韻律升降造成。球場觀眾喜 玩人浪,人浪是由一個觀眾站立高舉雙手又放低坐下,順序由下一個觀眾做同樣動作,不斷的順序下去,對面看台望過來,便見到一條或一片連綿不斷的浪線,祇要 順序連續不斷,浪勢可以圍繞運動場環形看台連續不斷發展,但若中間一斷開,連接不起來,勢便中斷,浪也不繼,這說明勢的發展,是節節貫串的,每一節既要做 本節應做之事,也要把這應做之事傳遞下去。
人生的意義若用勢去解釋,倒也簡單明白,自己是人類延續之勢的一小節,要做好我的本份,就是保持自己的生命,但同時也為自己造一個副本成為下一小節,並讓 這小節有機會保持生命延續下去。這是《易經》生生不息的意蘊:我要自生,更要生一個生。當環境資源有限時,我的生生與其他的生生相競爭,我便要創新:或尋 求新資源;或創造新環境,並由我本身推己及人,於是"利用"與"厚生"便成為每日的工作,生命就在這辛勤工作中完成使命,人類延續之勢也因而有所繼承。社 會的發展、歷史的發展,都依循這節節貫串之勢,依"S"波形漲落。
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上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量子有波與粒子二重特性,粒子是有清楚空間界限的,而波則是連續充滿、空間界限不清楚的,這兩種互相矛盾的性 質,在量子中分別測量了出來,當量子是波,它有波的性質,當量子是粒子,它又有粒子的性質,但無論量子是波抑或是粒,它都是一種勢,是一種連綿不斷而又節 節貫串之勢。
勢其實是各組成小節的韻律性活動,每一個小節如果能保持中心不變,小節可以自由的上下左右前後作均勻週期活動 ,這樣的週期活動,動了有如未動,例如圓球作三百六十度均勻轉動一週,上下前後左右都動過了,但四週與圓心的關係沒有變過,雖動猶靜。又例如汽球的漲縮, 四週圍繞虛的中心擴張之後收縮,一漲一縮成為一個開合週期,中心不動 ,如果這個開合週期由多個相鄰小節順序開合,就成為一個節節貫串的浪,這浪的每一小節開合,都是上借下勢、前借後勢、左借右勢作週期活動 ,中心雖動猶靜,各小節藉中心不變的韻律順序的動而合為一體,成為一個整體開合之勢,每一小節須依從韻律順序,不搶先,不落後,則勢自然連貫發展,生生不 息,傳遞能量,這裡面包含了"中"的概念。
一個整體有一個中心,中心是相對四週關係而言,它是上下之折中、左右之折中、前後之折中,要中心保持不變,不在於穩定中心,而在於一動全體無有不動,同步 均勻,中心自穩。例如踩單車,必須不斷偏左偏右,交替連綿,中心自然穩定。用太極思維的語言來說,陰極而陽、陽極而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祇要陰陽相分 而不相離,互相補足,則中自穩。即陰陽相濟,中在其間。用五行概念來說明,連漲落都很清楚,前、後、左、右、中用金、木、水、火、土為代號,祇要木火金水 順序運行轉動 ,土自在其中。五行相生,代表運行時順序膨脤,五行相剋,代表運行時順序收縮,這是一個圍繞中心螺旋轉動 開合之勢。現代天文學的"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正在螺旋擴大,並認為擴大到某一個限度,會螺旋收縮,收縮到某一限度,又會螺旋擴大,與五行相生相剋之勢 暗合。
"中"在太極思維與"和"並稱,中其實由四週陰陽和諧相濟而來,和則自然中,中則自然和,至中而太和,太和則至中,四週和諧平衡,中在其間。求和自然中,求中不求和,反而失中。
《易經》六十四卦圓圖排列,是用六個層次的陰陽變化,說明這螺旋開合的變化,六十四卦最後兩卦,是"既濟"卦及"未濟"卦首尾相接,由"未濟"經過六十二 卦而到"既濟",代表一個漲落週期,而由"既濟"到"卦終未濟",代表完成一輪漲落之後,下一輪漲落又開始,生生不息。陰陽五行是上古未有文字之前,中華 先祖觀察天地萬物變化,用圖形記錄下來的總結,這些簡單的圖形,具有很豐富生生不息之勢的內涵,大者與天地運行相符,小者與社會人事發展相配合,勢的發 展,是"道"的本質,明白勢,就能體會"道法自然"的含義,利用勢的思維去認知物理人情,事物表裡精粗,井然有序,在渾沌之中看出條理,順著條理發展,應 行則行,應止則止,進則乘勢大展鴻圖,止則悠然自得,逍遙遊於天地之間。
中國書法是勢的藝術表現,是貫徹陰陽思維的美的實踐。書法用特定的書寫工具:毛筆,依循一定的法度,用墨寫出來的文字,這些文字除字義外兼具抽象的線條 美,令人愈看愈讚歎,愛不釋手。書法之所以美,是因為它是一種勢的表現,這勢表現得好,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與天地相感的自然之美。東漢蔡邕《九勢》說: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焉。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書法一定要用毛筆,因為毛筆柔軟,才能將 手腕作立體"S"波形轉動的生生不息之勢,表現在平面的紙上,如用鋼筆等現代書寫工具,就祇能表現平面的字形,缺乏毛筆那立體提按、控制陰陽、表現出自然 之美的能力。書法之法,乃是自然中陰陽相濟之法則。
書法講究"橫平、豎直,筆筆中鋒"。筆勢的中,是由筆鋒作四週週期均勻轉動而達致,即所謂"八面開鋒",每作一點一劃都要作一個或多個"S"波形轉動 ,筆鋒的前後左右都用過,加上提按,由中心落筆,由中心收筆,腕底兩點交替挪動 ,左沉右升,右沉左升,與自然陰陽相濟一致,一分為二,二生三,生生不息,點畫雖分而有連續之勢,這個勢由手腕連貫作立體"S"轉動 ,每轉一週筆鋒由中往外擴張,又由外圍回中,完成一個漲落之勢。橫的筆勢,要有輕微的上下轉動 ,豎的筆勢,要有輕微的左右轉動,所以蔡邕提出"橫鱗、豎勒之規",橫中有豎才能平,豎中有橫才能直,體現"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由點、而劃、而字、而 行、而段,而篇,體勢連續,一氣呵成,自然流露出飽滿遒麗,體態靈動的美。學書法要臨寫前人佳蹟,重點在學明家大師如何正確用腕,如何利用"S"形提按轉 動 ,順勢運筆,使點畫體勢連結,字字順勢成形而通篇自然流暢,不作態而自成一派,並不是祇學字形佈白,否則有形無質,學書不學法,藝術成就有限。宋朝黃庭堅 讚賞五代楊凝式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說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學者眾多,但都祇學字形面目,學不到 王羲之的筆法內涵(勢),楊凝式書法外形與王書大不相同,但筆勢法則如出一貫,這才是真正的大師。
要學好書法,要懂得欣賞書法,必須從勢的角度去觀察,不太受外形影響,外形因時代愛好變遷,勢的漲落原則不變,所以元代趙孟頫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 古不易」。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學懂筆勢之後便毋須注意字形,順勢而書,愁時自然歛中細結,樂時開拓飽滿,人格性情現於筆勢,字形是否方正,排列是否整齊 已不重要,難怪宋朝的米芾,一方面對顏多所批評,但又不得不學顏真卿的筆法氣勢。
學書的筆法要訣,如"錐劃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都是講勢的運動原則,書法的藝術性,就要看看如何通過筆墨,表現出生生不息之勢,愈能與自然之勢 的發展原則相通,就愈經得起時代考驗,藝術成就也愈高。書法的筆法由漢魏鍾繇、張芝,晉代王羲之、獻之父子以降,代代相傳,到唐代法度完備,自宋朝以後, 閣帖流行,翻刻太多,真蹟難見,筆法已亂,到元、明筆法式微,明代董其昌說:「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証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耳,過此關, 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書法依勢而運筆,熟習之後,能自起自倒,自收自束。清朝三百年,筆法基本上失傳。近代書法家沈尹默因緣際會,將表現勢的筆法復 原,延續漢晉二王以來的筆法傳統,沈尹默的書法不一定人人喜愛,但他重現筆法,將書法由重字形佈白改向書勢發展,為書法繼絕學,功莫大焉!
如果勢的表現分文武,書法屬文,則太極拳屬武。太極拳以用意不用力,無力打有力名揚四海,其內涵是勢,所以太極拳又稱"八門五步十三勢",八門五步是八卦 五行在武術上的應用,八卦代表四方八面,五行代表螺旋擴大及螺旋收縮,八門五步是十三總勢,代表勢的立體擴大與縮小。太極拳利用勢,能順勢,無力也能勝有 力。其實不用力是順勢的一個重要條件,用意想立體螺旋擴大,將身體一節接一節的張開(太極拳稱之為"鬆"),開盡之後又用意想以立體螺旋收縮,將身體一節 接一節的合隴,用意一開一合,把自身的重量下沉到腳底,由地面反彈續節上行,順勢由腳、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腕、而指,節節貫串,將身體重量由腳根 順引至指梢,合勢則引敵進使其落空,開勢則使其失重跌出,全身放鬆開張,一動無有不動,整體和諧一致,太和至中,一合一開自能得機得勢,能得機得勢,就可 以捨己從人,不搶先,不落後,將敵人的重量也順勢借過來,轉一個"S"還給對方,勢來不可擋,將對手制服。這在太極拳稱為懂勁,懂勁以得勢為基礎,得勢依 賴陰陽相濟,陰陽相濟必須用意不用力,所用的意,就是八門五步十三總勢之意。無力打有力,看似神奇,其實祇是順勢。
清初王宗岳的數篇太極拳理論,是很詳細的太極拳心得報告,如果用勢的角度去理解,細心研究,用身體練習引證,不難明白內裡含義。其他的太極拳理論大都是王 宗岳理論的演譯與發揮,其中有正確合理的(如武禹襄、李亦畬的大部分理論),也有離題萬丈的。研究太極拳須以王宗岳理論為基礎,悉心分析,細心體會,祇要 方向正確,得遇明師入門引路,勤力練習,懂勁便不是遙不可及。
太極拳的架子是順勢的練習,通過練習架子,慢慢領悟十三總勢,將身體訓練成勢的載體,傳導能量。熟習太極拳,拳架子是手段,不是目的,得意可以忘象。一般 學太極拳不明白勢,祇重招式外形,沒有把全身肌膚骨節,以八門五步之勢處處開張,自身重量沉不下,全身關節不能既分開又貫串,不是僵硬一塊,便是鬆軟凹 陷,空有全身重量不能成勢利用。學拳不學勢,祇重拳架的高低大小快慢,研究各家門派的源流與外形要求,或把拳架子複雜化簡化等等,都很難學懂太極拳。
太極拳學得好,如水浪、如旋風,加在別人身上的不是力,是以我的體重,加上你打來的力量為能量,藉全身節節貫串,順勢以立體螺旋收縮及螺旋擴大傳導能量, 把能量敷在你表面浮起你、捲動你,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使你如入驚濤駭浪,把持不定,喪失抵抗能力。太極拳打人如海浪,因為太極拳本質上與海浪一樣,都 是勢。
要乘勢先要明白勢的本質,了解勢是由整體分化為兩股對立能量,再溶合二者為一的陰陽發展過程,能順從一分為二,二又合為一的陰陽相濟規律,就能順勢,能乘 勢,小可學好書法、太極拳,大可認識人生,了解歷史、社會發展,明白世界潮流大勢,立身處世,安家立業,都能進退有據,不怨天,不尤人,生生不息。
自十五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之後,西方科學思維一直主導世界的發展,自然科學由經典力學,而相對論,而系統思維,不斷的推動工業文明,使人們生活,愈來愈多姿 多彩。但得到的愈多,失去的同樣多,哲人學者己發現,得著是有代價的,見其利不見其害,不是沒有害,祇是害隱而不顯,所以有「大自然報復」的擔憂。東方文 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對融和平衡的研究十分深刻,陽有多少,陰一定有多少,這是陰陽規律,今日科學先甜後苦的效果出現,正是時候整理古人陰陽相濟、生生不 息的道理,以應付科學發展帶來種種危機的時候。其實今日科學,發展到系統思維,己與太極思維十分接近,其合流是必然之勢。
【新】讀書人 's 靜心居 & 高爾夫人生(PIXNET本站)
- May 01 Tue 2007 23:29
※【論勢—兼論書法之勢與太極拳之勢】∞
close
論勢 — 兼論書法之勢與太極拳之勢 作者:伍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