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又來臨了嗎,飄忽的幻影
早年曾顯現於我朦朧的眼前
今番,我可要把你們凝定?
難道我還不忘情於那些夢幻
你們蜂擁前來,好!隨你們高興
儘管在煙霧間從我四周湧現
給那簇擁你們的靈氛所鼓蕩
我的胸懷又閃著青春的悵望
你們帶來歡樂的年光的影子
多少親摯的音容偕你們呈現
像漫溢了一半的古舊傳奇
最初的愛和友誼紛紛地蒞臨
痛苦又更新了,他的嗚咽重提
我那漂泊的生涯羊腸的旅程
並細數那些良朋,他們在韶年
被命運挫折,已先我永別人間
我為他們唱出我最初的感嘆
他們卻聽不見我後來的歌吟
知心話兒即早已風流雲散
那最初的應和,唉,也永遠消沉
我的歌聲把陌生的聽眾搖撼
他們的讚揚徒使我心急如焚
而少數知音,如果他們還活著
也已四散飄零於天涯和海角
可是一縷久以生疏的鄉思
又曳我向那靜謐莊嚴的靈都
我淒婉的歌兒,象伊阿俄琴絲
帶著迷離的音調娓娓地低述
一陣顫慄抓住我,眼淚接眼淚
硬心腸化作一團溫軟的模糊
我眼前有的,霎時消逝的遠遠,
那消逝了的,重新矗立在眼前。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第一部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場。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爲線索。劇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與上帝打賭,認爲人類無法滿足的追求終必導致其自身的墮落。上帝卻以爲盡管人類在追求中難免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夠打到真理。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間去誘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時已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學者。他畢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覽群書,鑽研各種學問,以求洞解自然奧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這些知識毫無 用處,而自己處身其中的書齋實在形同牢獄,使自己與大自然隔離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殺,到另一世界去尋求出路。復活節的鍾聲喚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 外,在萬物欣欣向榮的大自然和自由歡樂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書齋翻譯《聖經》時,竟然與"泰初有道"的思想發生抵觸。這時,他從效外帶回的卷毛犬化 爲書生出現在面前,浮士德問他的真實身份,他說自己是“作惡造善的力之一體”,其實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應做浮士德的仆人,帶他重新開始人生 有曆程,條件是一旦他感到滿足,靈魂便歸魔鬼所有。浮士德與魔鬼訂立契約。
魔鬼帶浮士德來到魔女之廚,飲下魔湯,使他變成了翩翩少年,恢複了情欲。隨後他們來到一個小鎮,浮士德與平民少女瑪甘淚發生戀情。瑪甘淚對浮士德一往 情深,爲了幽會,他無意中給母親服了過量安眠藥,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倫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劍下。在懾于社會輿論的重壓而新手溺死了與浮士德所生的孩子 後,瑪甘淚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時浮士德正與魔女歡會,聞訊後趕來營救,但瑪甘淚已精神失常,甘願受刑而無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離去。上帝寬恕了善良 的瑪甘淚。第一部到此結束。
第二部開始,浮士德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靈的創傷,隨魔鬼來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宮。其時王朝一片混亂,上層社會荒淫腐敗,百姓啼饑號寒,铤而走 險。而浮士德獲得皇帝的寵信,以多發行紙幣之法緩解了財政危機。皇帝異想天開,要求浮士德召來古希臘美女海倫以供觀賞。魔鬼施展法術,于是香煙缭繞之中出 現了海倫和特洛伊王子帕裏斯的幻影。浮士德對海倫一見傾心,當帕裏斯擁抱海倫時,浮士德妒意大發,用魔鑰去觸帕裏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 馱起他溜出宮廷。
官場黑暗令浮士德對政治大失所望, 使他轉而追求古典美的甯靜與和諧。 魔鬼將他帶回書齋。浮士德的學生瓦格納在曲頸瓶裏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魯土。何蒙古魯士領浮士德到希臘尋找海倫。二人結合,生下一子名歐福良。歐福良的形 象是以英國詩人拜倫爲原型的,他生來喜愛高飛,渴望戰鬥,聽到遠方自由的呼喚,他如聞號令,奮不顧身向高空飛去,不幸隕落在父母腳下。海倫悲痛欲絕,不顧 浮士德的苦留,騰空飛去,只將她的白色長袍和面紗留在了浮士德的懷中。它們化爲雲朵把浮士德托到這保,飛回了北方。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滅而告 終。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頓時産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幫助一個皇帝平定了叛亂,得到一片海邊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驅 使百姓爲他移山填海,變滄海爲桑田。此時,浮士德已是百歲的老人,憂愁使他雙目失明。魔鬼命死魂靈爲他掘墓,浮士德聽到鐵鍬之聲,還以爲是群衆在爲他開溝 挖河。想到自己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他不由得脫口贊道:“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約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奪走他的靈魂,這時天降玫瑰花雨,化爲火 焰,驅走了魔鬼。天使將浮士德接至天上,見到了聖母和已爲贖罪女子的瑪甘淚。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曆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複 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産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曆程。在這裏,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征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爲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 來加以塑造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産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啓蒙時代的其他資産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 級視爲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複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進”運動資産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 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啓蒙主義 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衆改造自然,創 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啓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 的聲音。
浮士德的形象還有更高的哲學涵義。這主要表現在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 士德人格中的兩種矛盾沖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複雜關系及其發展曆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 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 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這些二元對立給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個有待解決的的內在的嚴重 矛盾。在《浮士德》中,這一矛盾貫穿了主人公的畢生的追求,體現爲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和他與靡非斯特的沖突的相互交織。從某種意義上說,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同 時也是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沖突的外在化體現。在與靡非斯特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 結爲主仆,相伴而行之後,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爲惡魔的奴隸。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于實踐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 征,這使他免遭沈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而惡在這裏卻從反面發揮一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系,不是視之 爲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系,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鬥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 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溫主義于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揉一處,善于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浮士德》是一部無可指摘的完美之作。從思想上看,它有將政治革命消極爲精神探索,將社會改造轉化爲自我完善的傾向,這體現了資産 階級固有的軟弱和妥協的本性,以及它作爲剝削階級的掠奪性。從藝術上看,內容龐雜,用典極多,象征紛繁,使作品艱深隱晦,令人索解爲難。尤其是第二部,浮 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傾向,給一般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歌德(1749~1832)生存的年代,恰巧是西方思想史上一個變動激烈的「燃燒的年代」。彼時的文人思想,正為著「純理性思考」與「宗教觀念」展開一場 又一場的激辯,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都可以算是啟蒙時代理性主義的當然代表,他們高舉自牛頓以來所盛行的泛神論與理性主義,一切知識至上。但西方思想史 最精采的地方就在於,有人想破,就會有人想立。純理性主義智性至上的觀念,絕對沒有辦法滿足當時所有的知識份子,於是有了十八世紀末起的狂飆運動。
狂 飆運動之所以狂飆,在於狂飆運動份子所大力提倡的「表達更多個人的情感,人不能一直為著理性牽著鼻子走。」影響所及,不只是文學界受到影響,哲學、音樂藝 術等相關領域也都無不捲入狂飆運動風起雲湧的浪潮裡。這股風潮被視為是十九世紀起浪漫主義的最大推動力。這些人服膺自己的法則,蔑視人類一切的律例,一切 限制人類「自我」發展的法令,胸中對這個世界與未來熱情無限,於是對理智主義的平淡缺陷大表不滿。
歌德受狂飆運動的影響極深,影響所及, 使他對於中世紀流傳下來的浮士德傳奇,有了一種全新的觀感。十六世紀人們把浮士德看成罪人的觀念對他而言太一廂情願,萊辛的浮士德又太高舉智識主義。他從 一開始,就已經把浮士德看成一位英雄,一個有缺陷的天才,這樣的人不該淪落到地獄中。
於是,浮士德雖然仍舊是個充滿不滿的學者與神學家, 仍舊與魔鬼訂約,捨棄上帝,但他的悲劇關鍵已經與其他的浮士德傳奇分道揚鑣。他所不滿的,是自文藝復興以來越形乾枯的知識道理,以及宗教改革後的神學。這 位浮士德所關心的是人類生存的意義,這是一種渴求更高一層知識的熱情,也就是這樣的熱情,導致了他的悲觀主義,誹謗中庸的生存、生命價值的本身。
既 然,所有他已經獲得的這世界上最高的知識與神學,都解不了他的熱情之疑,魔鬼的出現恰給他另一個憑藉。這個與魔鬼的訂約,比較像是一個主人與僕人的訂約, 魔鬼必須以「魔法」輔助浮士德完成他想要的事情。約的條件很簡單:如果哪一天浮士德被「世上之樂」所迷惑,脫口說出「請你停留,你真美好」這一句話,魔鬼 就可以把他帶到地獄裡去。
只是,歌德並不滿意對於理性主義與宗教人士的批判。他更進一步的積極將理性主義與宗教融合在一起,於是有了「天 上序曲」這個序幕。上帝與魔鬼打的賭,在於「人對無限的熱情,或者會將人領到錯誤,但終必領他到光明」。這個序曲決定了整部詩劇的走向與觀點,其重要性當 然是不言可喻了。
回頭看浮士德與魔鬼的訂約,其實也是一種打賭,一種驚人的豪賭,賭資是一個人的「救贖」,打賭的時間一生之久。浮士德很 有自信,但是這種自信毋寧說是因為對這個世界所抱持的悲觀主義所產生的。悲觀主義最讓人頭痛的一點,在於他們通常拒絕用其他的角度看世界,使得原先就很灰 黯的地方更形幽閉,造成一種可怕的畫地自限。
當然,浮士德的畫地自限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他早已遍覽群籍,對於當代知識與神學的熟稔程度當世無有與之者。在這種情況下都對知識的追尋充滿不滿,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他滿足的呢?
浮 士德大聲說道:「男兒本應自強不息。」這句話出現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德國,卻點出現代人的行為本像:不論你願意不願意,人的一生鮮少平靜,總是在 奮鬥,奮鬥有成叫做「進步」,否則就是「不進則退」。歌德超越時代的詩詞,如同預言般說出我們未來的生活模式,於是,浮士德成了現今所有人的象徵,每天的 生活就是被一條無形的鞭子驅趕著,差別只是你有否自覺罷了。
無論如何,這場賭博就這樣開始了。魔鬼帶著浮士德穿過生活,從體驗戀愛生活、 返回古典理性秩序之美到事業創造,魔鬼與浮士德從小世界體驗到大世界,從世俗之樂一路攀爬到超越的境界,到最後,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魔鬼之於浮士德,影 響力越來越小了。最後浮士德的失敗,從某個角度上面看,其實是魔鬼一種看似勝利的失敗。浮士德已然完成他最高的理想,那原先是魔鬼所不樂見的。
如 果說第一幕與Margaret的戀情代表著對今世思想的眷戀愛好,那麼與海倫的戀情,就是一種對古典時代真正理性秩序的歲月充滿懷念與愛慕。啟蒙時代、狂 飆時代,是兩種極端,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既然無法將人帶回古典時代真正的理性與法制秩序,狂飆時期的重視個人主義更是不可能有此本事。歌德身處在狂飆時代 的早期,卻在晚年看穿了狂飆時代的力有未逮。浮士德與海倫所生的小孩子歐福列洪正是狂飆運動的象徵。這個小嬰孩不顧父母的警告,越飛越高,終至翅膀融化, 自空中墜地身亡。歌德在這裡似乎對狂飆運動發出警訊:一昧的追求個人主義,終有把自己送上斷頭台的一天。
因此,歌德不安排浮士德在此說出禁句,是有他的道理的。他當然不希望心中的巨人就這樣倒在狂飆運動的颶風中。更何況,真正的人生意義,也不存在於狂飆運動倡導的個人主義無限上綱中。
總之,從第一卷到現在,「浮士德」一路對所謂的純理性主義與個人主義提出許多的檢驗,開頭對純理性主義的不耐,到個人主義所帶來的禍害(無罪少女的悲劇、歐福列洪之死),歌德一路的在拆毀當時的「神話」,並由此找出他心中真確的人生存在意義。
浮 士德的熱情是對於無限的傾慕,但有一件事他終要面對:人的有限。這是事實,打從荷馬開始,無論是什麼樣的思想主流,都不忘告訴人們:人是有限的,不要與無 限對抗,或者說,嘗試與無限平起平坐。晚年的浮士德,終於了解到,要完成人類的命運,根本不需要魔術的幫助。他只需要兩種武器就夠了:理智與毅力。
應 該這樣說:歷經一連串風波的浮士德,最後終於改變對於自然與社會的感情與思想。早年那種創造者的自私主義已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樂天安命」的 體悟,「只能在真正的改革中認識真理,而不能在革命中找到真理」。對這時候的浮士德,我們可以這麼說:「一個喜歡思考的人最大的幸福,在於他願意探求所有 可以探求的知識道理,而對於那無法探究的領域給予最高的尊敬。」
牛頓晚年也成為教會的信徒,許多人很不能理解:一個科學家,實事求是的代表人物,竟也會向教會輸誠!牛頓的回應頗值得我輩思考:「當你探究了世間所有的規則與宇宙運行的奧妙時,你很難不去相信這一切是由一個更高的主宰所掌握著。這時候,你自然會同意上帝的存在。」
這是一種對純理性知識至上的崇拜者一種最大的當頭棒喝。歌德在這裡有意識的與牛頓遙相呼應,他認為,具象的知識道理並不能把人帶進永恆,這種領悟來自於人的內心,而不是一切外力的協助。
因 此,歌德安排了「憂慮女神」這個角色,與浮士德正面對決。這是浮士德一個很大的轉捩點。憂慮女神在離開前說「人都是終身盲目的,浮士德,你也終將變成盲 目」,還使用法力將浮士德吹盲了。有意思的是,到了這個時候,浮士德才完全的清醒。事業其實並沒有打倒他。讓他認清事實的是這位憂慮女神。憂慮離開後,浮 士德這麼說:「黑夜彷彿逐漸加深,我的心中卻照耀著輝煌的光明。」他懂了:原來,他與魔鬼所打的賭,是一種沒有贏面的賭,他雖然自信著自己的無限潛力,卻 忽略了人之有限的事實。他使用魔術,驅策魔鬼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卻尚未用上真正的正道去;正道何在?就在於獻身人群。他理解了,個人的最高法則,在於我們 以自主的力量,團結在集體的活動中。真正的智慧,是藉著驅策集體的力量,使所有的人都成為「自由人」,居住在自由的地方。
終於,認清事實的浮士德,對有限制、有完結的生命說了「是,你真美好,請你駐留」。
我 們一定要注意一件事情:浮士德的滿足,並非是魔鬼的勝利,因為在這段追尋的過程裡,魔鬼以為浮士德要的是地上物質的享樂,但浮士德一路都忠於自己的精神, 沒有走錯自己的道路。他有驅策魔鬼的權利,而驅策魔鬼所做的事,本意都只是要讓自己「自強不息」。在這條路上,他終於看見光明,有把握找到了人類生存的法 則。他從未懶惰,沒有失去勇氣,沒有鬆懈一絲一毫的毅力。這正合乎在天堂序曲中上帝的條件:「你儘可以把他的精神從它的本源分離,若你能把他捉住,可以引 誘他在你的路上沉迷。」既然浮士德從未背叛過他的精神,在上帝的眼中,魔鬼就從未真正勝利過。
所以,浮士德的得救,不是上帝對魔鬼的出爾反爾,因為魔鬼沒有贏過上帝。他或許騙到浮士德的死亡,但浮士德的精神一直是他自己的。魔鬼的勝利是另一種形式的失敗,浮士德的另一種形式的勝利。
歌 德寫浮士德,融進各種不同的哲學思維,其中的深奧,不是我這樣三言兩語就道得盡的。這篇以管窺天的淺談,最大的企圖,是讓大家對這篇皇皇巨著產生興趣,而 願意閱讀。處於進步之神的神話充斥的現在,我們是否已經發現一個兩難處境:我們對於偉大的機器、科技與核子武器的熱烈信仰,真的會讓人類受益嗎?真的會帶 來廣大利益嗎?如果只是讓一小部份的人受益,所謂「廣大利益」的理想是否只是一個空談?人類生存的意義又到底在哪裡?
歌德嘗試突破這樣的兩難,在這部創作歷程長達六十年的史詩中,似乎已經透露出許多現代人已然喪失的理智與思索能力。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察覺這種沒落與沉淪。
歌德的生平
一七四九年,歌德出生在德國梅因河畔法蘭克福,自小在富饒和樂的家庭成長,父親是位教養深 厚、堅毅剛強的法學家,母親則爽朗、幽默、健談樂觀的仕紳之女, 歌德這位偉人揉合了父母的性格,影響其一生的成就。在父親嚴格監督下,學習語言及自然科學、藝術、馬術、劍術等多方面教育。
十六歲至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但他的天分開始突破是在史特拉斯堡大學時期,兩件影響一生的大事,一則與赫爾德的相識,開啟了歌德對自然和自我心靈中尋 求創作的泉源,他將荷馬、歐西安、莎士比亞、民謠、聖經等文化介紹f給歌德,成為其創作的基礎。另一則是與牧師女茀莉德麗克的相戀與背棄,對歌德而言留下 不可抹滅的悔恨,這份內咎感不斷流露在他多部作品裡。《鐵手騎士格茲‧芬‧貝里興根》是德國第一部歷史劇也在這時完成,二十五歲時又以書信體小說《少年維 特的煩惱》聲名大噪,躋身至世界文壇,成為浪漫主義的先驅,並引起一股維特熱。
二十六歲應聘至威瑪,此後便居住於此,歷任政府要職盡心輔政,且在生物學、植物學、解剖學、地質學等自然科學方面亦有非凡成就。文學上多部劇作、詩 篇、小說仍一一發表。儘管如此,威瑪時代前期最大的事,還是與史坦茵夫人的戀情,這段長達十二年的感情,導致歌德前往義大利長達兩年的旅行,但也使其心靈 由激烈轉向成沈靜,並開始體會通人的境界。但回國後,這段感情依舊無疾而終。
一七九四年與席勒相識,該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友誼。兩位文學家相知相惜,彼此激勵對方創作,如歌德已中輟的《浮士德》就是在席勒的鼓勵下重新提筆的,歌德曾說:「是你給予我第二次青春,使我再度成為詩人,此後,我將不會停止寫詩。」
在席勒去世時,歌德喟嘆道:「這位摯友的死,使我也失去一半的生命。」這對摯友情誼也為德國文學造就無數的佳作。
歌德的感情世界豐富多采,幾段盪氣迴腸的愛情更是精彩了他的創作。即使年屆古稀,身心仍未衰退,精神視野亦增,七十三歲那年,仍熱烈追求一位十七歲少 女遭拒,於是寫下晚年抒情傑作《馬倫巴悲歌》。歌德曾表白:「我的一生——完全沈浸在愛情裡;也就是說,我的作品全是為了愛情。如果沒有了愛,沒有了情, 我是寫不出什麼東西的。」由此可見,歌德浪漫多感的性格。
歌德這樣的一位偉人其成就似乎與生俱來,但無論其天賦與境遇多優越,能使他經歷許多困境,仍不斷完成許多傑作的卻是他無比的堅毅、努力與真誠的生活方 式,崇尚自然與和諧的精神,重視人的創造性和生產活動,歌德所有的作品都流露其一生的足跡與智慧,所揭示的人類形象至今仍我們指引脫離人生枯竭的方向,為 人類灌注智慧的泉源。
一八三二年春,這位大文豪安詳的結束其輝煌的一生,享年八十三歲。
歌德另一部是曠世巨作《浮士德》是歌德在二十四歲起稿,直至八十二歲才完成的詩劇,被譽為德國文學最崇高之作,是德意志精神,更是全人類精神的不朽表現。
一生作品無數,如小說《愛力》、《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劇本《伊菲格尼》、《達梭》,詩集《西東詩集》、《赫爾曼與杜羅特》等等傑作。
【新】讀書人 's 靜心居 & 高爾夫人生(PIXNET本站)
- Mar 25 Sun 2007 12:01
※詩歌選【《浮士德》獻詞】∞
《浮士德》獻詞---歌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