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乘武技與心性修養---張嶸



迷則經累劫,悟則剎那間,俗話說:“初學三年,走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為什麼呢?很簡單,中華武功的修位明顯分成兩大境界:初期須憑毅力、韌性、汗水與時間;後期則離不開根基、緣分、悟性與德行。項羽力扛千鼎,終屬氣血;仲尼朝聞夕死,是何意志!


要修成上乘武技,成為人中之鳳、人中之龍、鐵之錚錚的出類拔萃者,則必須重視並切實地進行心性修養。本文只就有關上乘武技心性修養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

大凡習武之人,多半知道心胸寬廣在武技修為中的價值。所以,不少武林前輩特別推崇“大海一樣的胸懷”,正所謂“海納百川,方成其大”。不過,如果從更高的層次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兩個問題:一是“大海一樣的胸懷”是否僅僅指謙虛謹慎、溫良恭讓;二是心性修養是否僅限於此。

以海來詮釋心性修養,無疑是得當的。只是,一般的理解似乎片面了一點,多有偏頗。其實,水有兩性,既有“柔”性,也有“強”性。大海既具有虛懷若谷的一團 “和氣”,也具有無堅不摧的一股“殺氣”,而這股“殺氣”(亦可成鬥志),往往被習武之人忽視或輕視。對症方可下藥,因材方可施教。為什麼許多武者刻苦習 武數十載,卻始終停留在某在層次上徘徊不前呢?原因固然很多,但關鍵還在於不能正確地理解心性修養。不明其理,自然不得其法,亦難獲其效。

古往今來,一談到武術,人們總會有“以柔可剛”的先入之見。柔弱固然可以勝剛強,但這種看法並不全面。在今人心目中,太極拳似乎是“以柔可剛”的典範,所謂 “四兩撥千斤”,就是這種武技的生動寫照,其實,最早的太極拳以實戰為主。以陳式太極拳為例,最初的拳架,身體下蹲幅度很大,往往以雙腳控制對手。沒有相 當的毅力與體力,是根本無法訓練乃至實戰的。不僅如此,早期太極拳還有一種特殊的邏輯劃分,即不以姓氏劃分門派,而以陰柔與陽剛為標準:一是“以柔克剛 型”,二是“以柔克柔型”;三是“以剛克剛型”,四是“以剛克柔型”。這才是太極真功的全貌!所以,在早期太極拳武技中,就連掌開巨石也並不回避,因為這 種“硬功”只是“以剛克剛型”武技中的家常便飯而已,可是,看看今天的太極高手,雖然也有不少名師功力非凡,但屬於“以剛克剛型”的確實不多見。

以上是第一個問題,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筆者認為則呼之欲出了。心性修養不僅僅局限于“大海一樣的胸懷”!這是因為,海畢竟只是心性修養的一小部分,即使是 “剛柔兼備”,也難免挂一漏萬,更何況是那種偏知偏見呢?那麼,一個習武之人該怎樣進行廣義上的心性修養呢?在這方面,中國古代武哲先賢提供了豐富而寶貴 的實踐體驗。我們必須在虛心汲取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深化,以修成傲然兀立的上乘武技。下面,我們不妨摘錄一些古代武家畢生心血的結晶之言:

“極緩慢然後極迅猛,極柔軟然後極剛強”;
“靜若處子,動似脫兔,柔若無骨,炸似驚雷”;
“手要電閃流星,眼要清亮分明,身要龍盤鳳舞,步要連環左右,法要千變萬化”;
“練時無敵似有低敵,用時有敵似無敵”;
“以出世之心入世,以入世之心出世”;
“以對己之心待客,以待客之心對己”。

此外,我在這裏還要特別提到兩句影響深遠的古言:一句是“無故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一是“武者無刀兵氣,書生無寒酸氣,女子無脂粉氣,僧人無香火氣,便是世上不可少之人”。如果反復揣摩這兩句古言,定能受益匪淺。

推而廣之,習武之人應有修道者的風範。就思維方式而言,要從“單向思維”延伸到“雙向思維”,再從“雙向思維”擴展到“多向思維”,最後,百尺竿頭,更進一 步,達到“全向思維”(又稱“太極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在攻防進退中,在動靜緩急中,在剛柔虛實中,在陰陽隱顯中,逐步昇華自己的武之境界。

行文至此,在這裏披露一些武功心法,奉獻給同道諸君。

心法之一:想像從宇宙中汲取無窮能量。如果能學會在靜態與動態(如搏擊)中采氣,則回實現“愈戰愈勇”的階段性目標。

心法之二:時想耳邊突爆巨大鞭炮聲,而自己卻安之若泰。以達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境界。

心法之三:身曆風、雨、寒、熱的自然變化,保持松、通、空及清、靜、定之態。

心法之四:身處誹謗、嘲諷之中,不為所動。“外練神風鐵骨,內養浩然正氣”,然後待人接物。

心法之五:善待自身,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生命,莫傷天害理,違紀亂法,要知損人則損己。

心法之六:觀想默會自己化水、化風、化火,至柔至剛,至陰至陽,靜則於人無擾,動則摧枯拉朽。





【新】讀書人 's 靜心居 & 高爾夫人生(PIXNET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hungtw 的頭像
    drhungtw

    讀書人's 總站

    drhung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