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 史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骚》。《離骚》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者,人之本 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閒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 乎? 屈平之作《離骚》,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骚》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 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 泥之中,蟬蛻於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 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地。張 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之,大破楚師於丹、浙,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 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 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 聽袖,復釋去張良。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秦,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昩。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 !」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足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 君無愚智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 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洩不食,為我心惻,可汲。 王明,受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於江濱,披髮行 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波眾人皆醉,何 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弔屈原。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 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 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及見賈生弔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 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譯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博聞強記,
深明治國安邦的道理,擅長外交。在朝中與懷王共商大事,
發布號令;對外則接待賓客,應侯諸侯。懷王十分信任他。
上官大夫與屈原官階相同﹐為了爭寵而忌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為了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想奪為己有﹐屈原不給。 上官大夫就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大王讓屈原制定法令﹐沒有人不知道﹐但每一次法令一頒布﹐屈原總是誇耀自己的功勞﹐認為除了我別人都不能擔任此重任。」懷王聽了很生氣﹐於是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懷王耳朵太軟﹐不辨是非﹐讓讒言遮蔽自己的視聽﹐奸邪小人陷害公正的人﹐正直之臣不為朝廷所容,所 以內心憂擾苦惱﹐而寫了[離騷]。離騷即遭受憂患的意思。上天是人類的始原﹐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境中就會追念上天和父母﹐所以勞苦疲倦到了極點﹐沒有 不喊上天的﹔身體病痛、內心悲傷之時﹐沒有不喊叫父母的。屈原為人正直﹐竭盡忠誠來侍奉君王﹐卻受到奸邪小人的挑撥離間﹐其處境可以說適困窘極了。 誠信反而被猜忌﹐忠心反而被毀謗﹐能不怨忿嗎? 屈原之作﹕[離騷]﹐正是由於內心憂怨而引起的。[國風]雖寫男歡女愛但並不過分﹐[小雅]寄寓嘲諷﹐但不逾越君臣、上下之分。像[離騷]這樣的作品﹐可 以說是間有兩者之長。在詩中上古稱道帝嚳﹐近代說到齊桓公﹐中古稱頌商湯、周武王﹐用這些史實來諷評實正。闡明廣大崇高的道德﹐治亂安邦的措施規律﹐無一 不得到體現。它的文字精練﹐辭意微妙﹐表現了屈原志向高節、行為廉正 ﹐文中所寫的是雖微小卻涵義宏大﹐列舉眼前的事去寓意深遠。他的志趣高潔﹐行文中以鮮花芳草作為比較﹔他的行為清正﹐所以直到死都不肯苟且取容。身處泥濁 之中去能像禪脫殼一樣﹐不為事俗的污垢所玷汙。如潔白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推想他的這種志趣﹐即使與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屈原被罷官之後﹐秦國想攻打齊國, 而齊國和楚合縱結盟, 秦惠王感到憂慮, 就派張儀假裝離開秦國, 呈獻厚禮委身事奉楚王。張儀對楚王說:「秦國非常痛恨齊國, 而楚國卻和齊國結盟, 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 秦國願意將商、於一帶六百里土地獻給楚。」楚懷王貪心, 竟聽信了張儀的話, 便與齊國斷交, 然後派使者去秦國接收土地。 張儀欺騙楚國使者, 說:「我同楚王約定是六里, 沒聽過說六百里!」楚國使者大怒而去, 歸告懷王, 懷王大怒, 大舉興兵進攻秦國。 秦國出兵迎戰,在丹、浙一帶大敗楚軍, 殺死楚軍八萬人, 俘虜了楚將屈匄, 奪取了楚國的漢中。 懷王於是出動國中全部兵力深入秦國進攻秦軍, 大戰於藍田。 魏國聽到這一消息, 偷襲楚國, 一直打到鄧。楚軍恐慌, 從秦國撤軍。 而齊國因惱恨楚國的背信棄義, 不肯出兵救楚, 楚國陷入了困境。
第二年, 秦國割讓漢中地區和楚國講和。 楚懷王說:「我不要土地, 只要得到張儀就甘心了。」 張儀聽了, 就對秦王說:「用我一個張儀竟能抵擋漢中, 請讓我去楚國。」張儀到了楚國, 又用厚禮賄賂了當權大臣靳尚, 讓他在懷王的寵姬鄭袖面前為自己詭辯。 懷王竟然聽信了鄭秀的話, 又把張儀放走了。 這時屈原已經被疏遠, 不在朝中, 出使到齊國去了, 由齊國回來後向楚懷王進諫說:「為什麼不殺了張儀?」楚王聽了後悔了, 派人去追張儀, 卻沒有追上。此時秦昭王與楚國聯姻﹐想與懷王會面。懷王打算成行﹐屈原說﹕「秦國是狼虎之國﹐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去說﹕「為什麼要斷絕秦國的歡心﹖」懷王終於前去。一進武關, 秦國事先埋伏的軍隊就截段了懷王的後路, 扣留了懷王, 要狹楚割讓土地, 懷王很憤怒, 不答應, 逃亡到趙國, 趙國不接納。 只好又到了秦國遺體被送回楚國埋葬。
長子頃襄王即位後, 讓他的弟弟子蘭擔任令伊。 楚國人都怒恨子蘭勸懷王去秦而不得活著回來。 屈原憎恨子蘭, 雖然被流放, 然而十分懷念楚國, 關心懷王, 時時希望能返回朝廷效力, 他希望楚王能夠醒悟, 風氣也能夠改變。 他渴慕振興國家, 扭轉楚國困弱的的局勢, 在每篇作品中都再三表達自己志向。 然而終是無法實現, 所以無法返回朝中復職, 由此可見懷王始終沒有醒悟過來。 君主無論是愚笨還是聰明, 賢明還是昏庸, 沒有不希望終臣為自己效力 、選拔賢人來輔佐自己的, 但是國破家亡的事例接二連三, 而明君治好國的事例多少代也沒出現過, 這就是由於這些君主認為的忠臣並不是忠臣, 他們認定的賢者不是賢者。 懷王因為不能識別忠臣的本質, 所以才內受鄭袖的誘惑, 外受張儀的欺騙, 疏遠屈原而信認上官大夫、令子蘭。 結果軍隊受挫, 國土被削割, 丟掉了六郡的土地, 自己也客死在秦國, 被天下人恥笑。 這正是不能識人的災禍阿! (易經)上説:「井淘乾淨了, 還是沒有人來飲用, 使我心理很悲傷, 因為這井水是可汲取飲用的阿。如果君主賢明, 大家都會受到福佑。」懷王如此不賢明, 又怎能使大家得到幸福呢?
屈原來到江畔, 披頭散髮在水邊邊走邊吟。 面色憔悴, 形容枯槁, 一位老漁夫見了問他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 怎麼落到這種地步?」屈原説:「世人都是混濁的, 唯獨我是清白的, 眾人都醉了兒而我是清醒的, 所以被放逐。」老漁夫說:「聖人不拘泥於外在事物而能夠順應時俗。 既然世間到處都是混濁的, 為什麼不隨波逐流、推波助瀾呢? 既然眾人都醉了, 那為什麼不吃那酒槽, 啜飲淡酒呢? 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的清白純潔而招至流放呢?」屈原説:「我聽說, 剛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掉帽子上的塵土, 剛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一裳上的灰塵, 人又怎麼能夠以潔白的身體去蒙受世俗的沾污呢? 我寧願投身葬身魚腹, 又怎麼能夠讓高潔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污染呢?」於是作了(懷沙)賦……就抱著石頭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死後, 楚國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都喜好辭, 以擅長作賦而著稱, 然而他們的作品都只是仿效屈原含蓄委婉的一面, 卻終無人敢像屈原那樣直言進諫。 後來楚國勢力一天天削弱, 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太史公曰:我讀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 悲嘆屈原的志向。 到了長沙, 觀看屈原投江自枕的地方, 總是痛哭流涕, 想像的出他的為人。 等到見到了賈誼憑弔的文章, 又怪屈原以他的才能, 遊說諸侯的話, 那個國家不能容身, 而卻讓自己落到這地步。 讀到了賈誼的(鵬鳥賦),將生與死等同看待, 將失意與出仕的利害看的又輕又淡, 我又豁然開朗, 感到自己以前的看法失當了。
【新】讀書人 's 靜心居 & 高爾夫人生(PIXNET本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