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9907_144239011025_2.jpg

秋瑾詩選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萬里乘雲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

漫雲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
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
銅駝已陷悲回首,汗馬終慚未有功。
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裡度春風。


赤壁懷古

潼潼水勢向江東,此地曾聞用火攻。
怪道儂來憑弔日,岸花焦灼尚餘紅。

  
  【注】此詩寫於1890年,作者有感於當初形勢,而道出心中抵抗強權的
英雄氣概。
 


去常德州中感賦

一出江城百感生,論交誰可並汪倫?
多情不若堤邊柳,猶是依依遠送人。

  【注】此詩寫於1891年左右,作者嘆無知己,唯楊柳多情。


秋海棠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叢淺淡一叢濃。
平生不借春光力,幾度開來斗晚風?

  【注】說作者不借人力(其丈夫),獨自奮鬥的氣概。


賦 柳

獨向東風舞楚腰,為誰顰恨為誰嬌?
灞陵橋畔銷魂處,臨水傍堤萬萬條。

  【注】灞陵橋是唐人送別之處,古人送別常折柳相贈,此詩賦柳傷別。


杜鵑花

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
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淒。

  【注】似血如朱說的是殖民主義者侵略中國的事。


殘 菊

嶺梅開後曉風寒,幾度添衣怕倚欄。
殘菊由能傲霜雪,休將白眼向人看。


紅毛刀歌

一泓秋水淨纖毫,遠看不知光如刀。
直駭玉龍蟠匣內,待乘雷雨騰雲霄。
傳聞利器來紅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節解,斷頭不俟鋒刃交。
抽刀出鞘天為搖,日月星辰芒驟韜。
斫地一聲海水立,露風三寸陰風號。
陸專犀像水截蛟,魍魎驚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幾輩?骷髏成群血湧濤。
刀頭百萬英雄泣,腕底乾坤殺劫操。
且來掛壁暫不用,夜夜鳴嘯聲疑鴞。
英靈渴欲飲戰血,也如塊磊需酒澆。
紅毛紅毛爾休驕,爾器誠利吾寧拋。
自強在人不在器,區區一刀焉足豪?

  【注】大食國,今阿拉伯。


滿江紅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不因人熱。俗
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折磨。莽紅塵、何處覓之音?青衫濕! 

  【注】不因人熱:不靠人。《後漢書。梁鴻傳》“某不因人而熱者也”。
  這首詞是秋瑾在1903年北京所寫,嘆無知音之意。

 
如此江山

  蕭齋謝女吟秋賦,瀟瀟滴簷剩雨。知己難逢,年光似瞬,雙鬢飄零如
許。愁情怕訴,算日暮窮途,此身獨苦。世界淒涼,可憐生個淒涼女。 
  曰歸也,歸何處?猛回頭,祖國鼾眠如故。外侮侵陵,內容腐敗,沒
個英雄作主。天乎太瞽!看如此江山,忍歸胡虜?豆剖瓜分,都為吾故土。

  【注】
  蕭齋:梁武帝讓蕭子云寫了個“蕭”字在一座寺廟上,後來寺毀了,這個蕭
字獨存。有個叫李約的把字買了,並在家中造了個亭子,把“蕭”字掛上,取名
“蕭齋”,這便是蕭條冷落的意思。
  這首詞是秋瑾在日本留學時所填,表達了她想回國報效,又不能的感受。


翠樓怨

題王澤環亡姬遺像,因庚子兵亂,此像失職,後其友朱望清見於市上,贖回歸之。

  寂寞庭寮,喜飛來畫軸,破我無聊。試展朝雲遺態,費維摩幾許清宵?
紫玉煙沉,驚鴻影在,歷劫紅羊跡未消。賴有故人高誼,贖得生綃。  
  環珮聲遙,縱歸來月下,魂已難招。故劍珠還無恙,黃衫客風韻偏豪。
自敘烏闌,遍征紅豆,替傳哀怨譜離騷。但恐玉蕭難再,愁煞韋皋。  

  【注】
  朝云:妾代稱,這裡指王澤環妾吳氏。宋玉《高唐賦》妾在烏山之陽,高丘
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 ,陽台之下。“
  維摩:王維王右丞相。工詩擅畫。
  紫玉煙沉:《搜神記》:“吳王夫差小女紫玉悅童子韓重,欲嫁之,不得,
氣結而死。重遊學歸知之,往吊於墓側,玉形見,贈重明珠,因延頸而作歌。重
欲擁之,如煙而沒後來比喻少女辭世為“紫玉成煙”
  驚鴻: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紅羊:宋朝柴望作《丙丁龜鑑》:丙午丁末國家有劫。
  環珮:杜甫《詠懷古蹟》“環珮空歸月夜魂”
  故劍:漢宣帝未作皇帝時娶許廣漢之女,即位後,此女為宮中女官,當時大
臣要立霍光之女為皇后,宣帝假說要尋自己使過的劍,大臣知道他思念舊人,便
立許氏為皇后。
  珠還:《後漢書。孟嘗傳》孟嘗遷合浦太守,到後為官清廉,便又有商販回
來賣珠寶。
  黃衫客:《唐宋傳奇集。霍小玉傳》一黃衫客打抱不平,將忘恩負義的李益
捉到小玉面前。這裡指俠士朱望清。
  玉蕭難再,愁煞韋皋:《玉蕭傳》唐西川節度使韋皋,本與玉蕭相定七年後
見,七年後韋皋未來,玉蕭憂傷而死,後來韋皋到西川作官,思念玉蕭,這時一
個巫師說來招玉蕭魂,說十三年後再來作他侍奉人。後來有人送他一歌女玉蕭,
竟於原來玉蕭長得一模一樣。


劍 歌

炎帝世系傷中絕,芒芒國恨何時雪?
世無平權只強權,話到興亡眥欲裂。
千金市得寶劍來,公理不恃恃赤鐵。
死生一事付鴻毛,人生到此方英傑。
飢時欲啖仇人頭,渴時欲飲匈奴血。
俠骨崚嶒傲九州,不信太剛剛則折。
血染斑斑已化碧,漢王誅暴由三尺。
五胡亂晉南北分,衣冠文弱難辭責。
君不見劍氣棱棱貫鬥牛?胸中了了舊恩仇?
鋒芒未露已驚世,養晦京華幾度秋。
一匣深藏不露鋒,知音落落世難逢。
空山一夜驚風雨,躍躍沉吟欲化龍。
寶光閃閃驚四座,九天白日暗無色。
按劍相顧讀史書,書中誤國多奸賊。
中原忽化牧羊場,咄咄腥風吹禹域。
除卻干將與莫邪,世界伊誰開暗黑。
斬盡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職。
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

  【注】:
  這首詩是作者在北京時所寫,先明其志,不怕犧牲。再寫她“養晦京華”等
待時機,最後呼喚天下,武力護國。
  《寶劍歌》在今日看,似有些激烈。但處於當時八國聯軍瓜分中國的時代,
秋瑾身為一女流,面對沉睡不醒的祖國,除了這樣的當頭棒喝,呼喚國人起來保
家為國,還能怎樣?


失 題

登天騎白龍,走山跨猛虎。
叱咤風雲生,精神四飛舞。
大人處世當與神物游,顧彼豚犬諸兒安足伍!
不見項羽酣呼鉅鹿戰,劉秀雷震昆陽鼓,  
年約二十餘,而能興漢楚;
殺人莫敢當,萬世欽英武。
愧我年二七,於世尚無補。
空負時局憂,無策驅胡虜。
所幸在風塵,志氣終不腐。
每聞鼓鼙聲,心思輒震怒。
其奈勢力孤,群才不為助。
因之泛東海,冀得壯士輔。


對 酒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lucky.gif

秋 瑾   (1875—1907)

  秋瑾,字睿卿,號競雄,又稱鑑湖女俠。浙江紹興人。1877年(清光緒三年)生於福建廈門。1890年
隨父到湖南。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紳子弟王廷鈞,並於1902年隨夫進北京。1904年夏,自籌旅費
去日本留學。留日期間,先後參與發起成立共愛會、十人會、洪門天地會等反清團體,在東京創辦《白
話報》。1905年先後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1906年初,為反對日本政府取締中國留日學生而歸國。3月,
赴浙江湖州潯溪女學教書。同年冬在上海發刊《中國女報》,提倡女權,宣傳革命。1907年春,回紹興
任大通學堂督辦,聯絡金華、蘭溪等地會黨,組織光復軍,與徐錫麟準備皖浙兩省起義。徐於7月6日在
安慶刺殺恩銘,起義失敗。13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15日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其遺作
收入《秋瑾集》。

lucky.gif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秋瑾
清末革命家
秋瑾
於日本留學的秋瑾
國家
姓名 秋瑾
璿卿、競雄
祖籍 浙江山陰
初名 秋閨瑾
乳名 玉姑
旦吾、鑑湖女俠
其他名號 筆名:鞦韆、漢俠女兒、白萍
出生 1875年11月8日
清朝福建省廈門
婚年 1894年
婚姻名份 正室
逝世 1907年7月15日
清朝浙江省紹興臥龍山
墳墓 浙江省杭州
顯示▼親屬
顯示▼著作
位於杭州西湖的秋瑾雕像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廈門。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號旦吾,留學日本後改名,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鑑湖女俠,筆名鞦韆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權。


[編輯]生平

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湖南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湘潭縣荷葉鄉王廷鈞(字子芳,其父為義源當鋪掌櫃)為妻。光緒二十二年(1896),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1897年生子元德(沅德,名元深,字仲瀛,號艾潭,亦號重民,1897年6月27日1955年)。1901年生女桂芬(字燦芝,1901年10月7日1967年),11月26日其父卒於湖南桂陽知州任上,之後秋家辦和濟錢莊。1902年錢莊倒閉,其夫捐官任戶部主事,秋瑾攜子隨夫遷居北京

1903年,秋瑾與吳芝瑛結拜,中秋,秋瑾身著男裝到戲院看戲,轟動一時。1904年秋瑾變賣首飾籌集資金於5月東渡至日本,先後入日語講習所、青山實踐女校。在日本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加入馮自由梁慕光孫中山委派在橫濱成立的三合會,並受封為“白紙扇”(即軍師)。

1905年,秋瑾回國省親,6月由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7月15日再次東渡日本,8月經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了由孫中山等創立才半個月的中國同盟會1906年2月,因抗議日本文部省於上年11月2日頒發的《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而回國,9月在上海組織銳進學社(其他組織者包括尹銳志陳伯平姚勇忱)。

1907年1月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只出版兩期,創刊號發刊於1906年農曆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於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間回紹興,與徐錫麟等創辦明道女子學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學堂(1905年徐錫麟等創辦,後作為紹興光復會總機關)體育專修科,並任學堂督辦。大約從是年春開始籌資準備於7月由金華起義,呼應徐錫麟安慶起義。7月1日至4日,武義、金華、永康等地先後發生光復軍起義,但均告失敗。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被捕後旋被殺,安慶起義遂告失敗。徐錫麟弟徐偉供詞牽連秋瑾,但秋瑾拒絕離開紹興,認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7月14日下午四時在大通學堂被捕,被關押在臥龍山(即府山)監獄(今臥龍山建有風雨亭),15日凌晨三四時於紹興古軒亭口五花大綁反綁著處以斬刑,享年31歲。時論認為,對一個並未取得口供,(秋瑾在被逼問口供的時候只寫了「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且是婦孺之輩的秋瑾處以斬刑,太過嚴厲,即使是當時不同情革命的守舊派也無法認同官府的行為。秋瑾的屍體由大通學堂洗衣婦王安友等人裹殮,後由同善堂收殮草葬於臥龍山麓。之後其靈柩數遷。秋案之後,官方曾通緝數十人,後迫於輿論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錢)。秋案的被殺也導致了官方開始打壓抑制女校。

1908年,被懷疑出賣秋瑾的胡道南光復會暗殺,但蔡元培謂胡道南被暗殺屬冤死。

1912年,秋瑾遺骨經湘、浙兩省協商遷回浙江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原墓地。同年12月10日,孫中山親至秋墓祭悼,並撰題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1919年4月,在魯迅著作《吶喊》的《》一文中的夏瑜“夏”與“秋”相對,“瑜”與“瑾”相對,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65年1月下旬,杭州市園林管理局西北管理處的工人將鋼筋混凝土砌成的秋瑾墓炸開,然後鑿開棺材,取出秋瑾遺骨以及陪葬遺物,隨後遺骨被埋到了龍井路吉慶山馬坡嶺腳的土穴中。1981年,秋瑾墓在西泠橋另一端重建,塑漢白玉全身像,並鐫有孫中山的手跡“巾幗英雄”[1]

[編輯]親人

  • 祖父 嘉禾
  • 祖母 余氏
    • 父 壽南
    • 母 單氏
      • 兄 譽章
      • 妹 閨珵,字「珮卿」,易名「秋珵
    • 庶母 孫氏
      • 弟 宗章

[編輯]著作

秋瑾精於詩詞,著有《感懷》、《感時》等,其著作輯錄計有《秋瑾詩詞》、《秋女士遺稿》、《秋女烈士遺稿》、《精衛石》(小說)、《秋瑾遺集》、《秋瑾女俠遺集》、《秋瑾史蹟》、《秋瑾集》等數種。



lucky.gif

  秋瑾於1875年11月8日(農曆十月十一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一個官宦家庭,她的祖父秋嘉禾,父親秋壽南都曾為清朝官吏。1907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初六)秋瑾拒絕退避,臨危不懼,英勇就義於她的祖籍浙江省紹興市軒亭口。如今,在她的犧牲地高高地矗立著秋瑾烈士紀念碑,她居住過的和暢堂,解放後被人民政府闢為秋瑾故居。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墓前建有秋瑾烈士墓。孫中山先生曾親筆為秋瑾題詞:“巾幗英雄”。周恩來總理生前題詞:“勿忘鑑湖女俠之遺風,生為我越東女兒爭光”。

  優裕歡樂中度過童年

  秋瑾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小名玉姑,自稱“鑑湖女俠”。

  秋瑾所處的年代,正值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期,由於清朝的腐敗、賣國,億萬中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的苦痛深淵,民不聊生,國家日漸衰敗。由於秋瑾的祖父和父親先後都為清朝官吏,所以她的童年是在優裕的生活和歡樂之中度過的。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她唯一無憂無慮,輕鬆快樂的時期。
秋瑾兄妹四人,兄長秋譽章,字徠績,妹秋閏呈(後改稱名呈),字佩聊,弟秋宗祥(後改為宗章)。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等,但她愛讀的卻是詩詞、明清小說和筆記傳奇。在翻閱“閒書”中,她看到“子曰詩云”之外的新鮮世界。她特別仰慕的是那些古今英雄豪傑,在很小的時候就寫下這樣的詩句:“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莫重男兒薄女兒,始信英雄亦有雌。”她從小不僅仰慕英雄豪傑,而且還立志要做英雄豪傑那樣的人。

  秋瑾從小聰穎過人,她唸過的詩詞過目不忘,祖父和父親都驚喜不已。祖父秋嘉禾那時在福建廈門、漳州一帶為官,每每下堂回來,都看到秋瑾抱著杜甫、辛棄疾、李清照的詩詞吟讀不捨,有時,秋瑾還捧著自己作的小詩給爺爺看。爺爺坐在太師椅中,捻著長長的鬍鬚,欣賞著孫女的吟唱,臉上露出甜甜的微笑。父親秋壽南也為女兒惋惜說,“阿瑾若是個男兒,考(科舉)起來不怕不中。”
秋瑾雖是女子,但自幼身帶豪氣,喜好習武。秋瑾15歲時爺爺秋嘉禾60歲告老還鄉,從福建回到浙江紹興。還在福建的時候,秋瑾就聽母親說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術,回到紹興以後,她天天纏著母親要去舅舅家。後來,秋瑾終於如願到了浙江蕭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學習刀劍棍棒。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樣從小纏了腳,習武非常不易。每次習武下來,裹腳布上都會滲滿了鮮血,疼痛難忍,但她都咬緊牙並堅持下來,從不叫苦。剛學騎馬的時候,秋瑾求勝心切,兩腿一夾馬肚子,那馬向前猛一竄,秋瑾一不小心就從馬背上摔下來。雖然疼痛難忍,但倔強的秋瑾害怕舅舅再不讓她騎馬,就咬著牙關連聲說“一點不疼”。秋瑾每天聞雞習武,揮刀舞劍,騎馬馳騁於山野之間。後來,在革命活動中,她練就的本領,還真派上了用場。

  秋瑾終生痛恨又無奈的一件事是纏足,她從中深切體會到,婦女們要覺悟起來,向封建舊禮教宣戰,在社會革命中爭取婦女的徹底解放。

  黑暗樊籬中苦索苦爭

  隨著年齡的增長,命運向她又一次發起了挑戰。秋瑾是一位性情豪爽,熱情奔放,有著遠大志向的女子。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封建禮教和傳統習俗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淵。1896年5月17日,由父母包辦秋瑾嫁給了一個胸無大志的紈褲子弟王子芳。

  1894年,秋瑾20歲時,她的父親秋壽南調任湖南湘潭釐金局(稅務局)總辦。湘潭有一個叫王黻臣的富商,家裡開有當鋪、錢莊、茶號。秋瑾的父親本來就與王相識,到湘潭後經常來往。一天,秋壽南的好友李潤生來到秋家,滿臉堆笑。原來,他是受王黻臣之托為其兒子王子芳向秋瑾提親的。王子芳比秋瑾小4歲,曾就讀於岳麓書院。王子芳生得面目俊秀,瀟灑風流,頗有文名,獲得了秋瑾父母歡心。秋瑾的父母,認為兩家門戶相當,就把秋瑾嫁給了王子芳。秋瑾對王子芳並不瞭解,也不願嫁給王子芳,秋瑾曾提出:“我為什麼要嫁他?”但是,當時男女婚配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只得從命。 

  王子芳雖讀過書,但胸無大志。而秋瑾的婆婆也是思想頑固,性情暴躁,對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結婚以後,秋瑾每天都要早晚兩次去向婆婆請安,一舉一動都要嚴守家規,稍有不慎,婆婆就要當面指責。

  秋瑾嫁給一個家富卻無志,庸碌且無能之夫,秋瑾在王家每日徬徨苦惱,猶如困獸。

  1899年戊戌政變後,王子芳花了上萬兩銀子捐了一個戶部主事的京官。全家搬到了北京後,王子芳整天忙著迎官拜客,還結交了幾個貝子、貝勒,他們夫妻越發疏遠冷淡。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1901年9月7日西太后逃往西安。不久,為了苟和圖安,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辛丑條約》上籤了字,中國社會更加黑暗。早就讀過陳天華等人文章的秋瑾,從陳天華的《革命軍》、《猛回頭》、《警世鐘》中得到了更多的啟示——“反對封建,推翻清朝統治”。

  到北京後,秋瑾結識了幾位進步女性,再加上她經常用心讀報讀書,思想境界大為開闊。對秋瑾影響較大的是與她義結金蘭的吳芝瑛。吳芝瑛是一位正直、愛國的婦女,她的丈夫廉泉曾參加“公車上書”,後在上海開辦“開明書店”。吳芝瑛非常支持秋瑾從事婦女解放活動。秋瑾還結識了京師大學堂日本教習服部博士的妻子服部繁子。秋瑾從服部夫人那裡瞭解了許多日本的情況,她還決定到日本去留學,探索人生之路,探索報國之策。她認定,只有出國留學,才能突破牢籠,才能自立自救,才能施展抱負,才能拯救祖國。

  秋瑾終於衝破封建家庭的樊籬,由苦索苦爭,奔向反封建的革命之路。秋瑾為表示決心還毅然脫掉了女兒裝,堅立男兒志。服部夫人後來在《回憶秋瑾女士》中寫道:“事情很出於意外,出現在我面前的這位朋友,到底是男是女:苗條的身子稍向前彎,濃密的黑髮散亂地披著,一身洋式的男裝。藍色的鴨舌帽歪戴著,蓋住了半隻耳朵;身上穿著很不合身的半新半舊的普通男式西服,袖子過長……肥大的褲管下面露出茶色的皮鞋,胸前繫著一條綠色的領帶,臉色白得發青,大眼晴,高鼻樑、薄嘴唇。身材苗條,好一個瀟灑的美男子。”巾幗英雄的風采躍然紙上。

  為推翻封建矢志不移

  心懷大志的秋瑾,在封建樊籬中苦索苦爭8年,終於走向了一個廣闊的天地,成為了頂天立地的巾幗英雄。

  1904年2月,在秋瑾赴日留學前夕,幾位女友在京南陶然亭為她餞行送別。秋瑾不禁憶舊撫今,感慨萬千地寫下“梁攜手處,千里暮雲橫”。1904年3月,秋瑾與好友服部夫人到上海,回紹興拜別了老母,毅然登上了輪船。臨行前,她特意到照相館拍攝了一張身著男兒西裝的照片。1904年6月28日,秋瑾與服部夫人在上海乘上開往日本神戶“獨立號”輪船,7月2日船到日本神戶,4日乘火車到達東京,開始了她的留學生涯,徹底走上了反清愛國的革命人生之路。

  在東京,秋瑾親眼目睹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繁榮的資本主義景象,心中燃起了對祖國的無限希望。為了專心學習,她把女兒寄養在友人家中,後來又忍痛割愛,讓女僕把孩子送回了國。她望著心愛的小女兒,牽著陌生人的手消失在茫茫的大海,心潮澎湃。她毫不留戀地放棄,毅然決然地追求,她開始了革命與奉獻的人生旅途。

  秋瑾在日本留學時間僅僅兩年。在緊張艱苦的學習的同時,她盡一切可能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各種活動,盡己所能幫助一些有困難的中國留學生,並開始了愛國反清的革命活動。

  一到日本,秋瑾就利用一切機會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活動。無論是浙江同鄉會,還是湖南同鄉會的活動,她一次不落,不僅參加,還登台慷慨演講。她熱情真摯的演講,使聽者感動萬分,熱淚盈眶。時間不長,秋瑾就成了留學界的知名人士。她與許多革命人士,著名人物,如魯迅、陶成章,湖南籍的宋教仁、王時澤,廣東籍的何香凝、馮自由等有過不少交往。 
 
  秋瑾認為,愛國反清必須聯絡群眾,廣交愛國志士。當時有一個留日女學生組織了一個“共愛會”,但人數少,活動少。秋瑾明確提出“反抗清廷,收復中原”的口號,將“共愛會”改組為“實行共愛會”,這是中國婦女最早成立的一個組織。秋瑾就是此時將秋閨瑾改為秋瑾的。

  1904年10月下旬,秋瑾與幾位志同道合者一起乘車來到橫濱參加了以“推翻清朝,恢復中華”為宗旨的“三合會”,秋瑾被封為“白扇”(軍師)。“三合會”是一個秘密的反清團體,入會時要舉行秘密而複雜的儀式,要把頭放到一把鋼刀上宣誓,還要跳火盆,飲雞血酒,會員之間說話,走路都有暗號。1905年初,秋瑾完成了日語研習的學業,因為錢將用完,決定回國籌措學費,在向一個親戚陳義辭行時,正巧碰上反清革命組織光復會的締造者之一陶成章。秋瑾對陶早有耳聞,陶也聽說秋瑾是留日女學生中一位著名人士。兩人相見談得很投機,秋瑾即提出參加光復會的要求。陶成章一開始有點不以為然,並說:你一個女人家,舞刀弄槍不合適。秋瑾聽了當即拔出腰間的倭刀,乘著酒興起舞,在座之人大加稱讚秋瑾不愧為“鑑湖女俠”。陶成章後來不僅介紹秋瑾參加了“光復會”,還向她介紹了光復會在國內的兩位首領蔡元培和徐錫麟。後來,秋瑾回到紹興進行反清革命活動的時候,主要就是依靠的當地的光復會等秘密會黨。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正式成立,之後半個月,秋瑾經馮自由介紹加入了同盟會,並在黃興的寓所莊嚴宣誓:“聯盟人浙江省會稽縣人秋瑾,當天發誓: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比,任眾處罰!”秋瑾由愛國反清真正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秋瑾是浙江籍留學生加入同盟會的第二個人,被推舉為同盟會的評議員,浙江主盟人。

  血濺軒亭口英名千古

  在秋瑾赴日留學期未滿之時,日本政府根據清政府的要求,頒布了《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當時,清政府已內外交困,得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和留日學生宣傳革命,非常恐慌,多次要求日本政府驅逐留日中國學生,8000名留日中國學生立即舉行示威遊行抗議,並組織敢死隊與日本政府交涉。秋瑾擔任了敢死隊隊長,堅決主張回國。

  1905年12月25日,秋瑾登上自橫濱開往上海的“長江號”輪船毅然回到上海。秋瑾是懷著獻身國家的決心回國的。她滿懷激情,視死如歸,決心大干一場。在一首詩中,她寫道:“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回國後,秋瑾給留在日本的友人王時澤的信中寫道:“君之志則在於忍辱以成其學,而吾則必不受辱以貽我祖國之羞;吾回國後亦當盡力籌劃,以期光復舊物,與君相見於中原。成敗雖未可知,然苟留未死之全生,則吾志不敢一日息地。”她認為當時沒有一個女子為拯救祖國而獻身是女界的恥辱,說:“吾自庚子以來,正置吾生命於不顧,即不獲成功而死,戀吾所不悔也。” 

  1906年初,秋瑾回到紹興以後,在徐錫麟、陶成章介紹下,先在明道女校教體育,1906年3月又到吳興縣南潯鎮潯溪女校教日文、衛生等課。

  秋瑾在潯溪女校任教僅兩月,卻結識了3位摯友。當秋瑾向學生講述外面世界的情形,講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的道理時,大家都興高采烈地圍著秋先生,只有一個叫吳玟的學生卻獨自坐在角落裡沉默不語。當秋瑾瞭解到,吳玟原來是一個童養媳時,二話沒說,拿上錢就去為她贖身。後來,吳玟一直跟隨著秋瑾;秋瑾犧牲之後,她毅然更名為吳惠秋,帶著秋瑾交給她的秘密文件離開紹興參加了革命。秋瑾還與潯溪女校的教務長徐自華(字寄塵)和她的妹妹徐蘊華,字小淑(秋瑾的學生)結為生死之交。在秋瑾最後的兩年裡,徐氏姐妹給了她許多溫暖與慰藉。有一次,秋瑾得了重病,是徐氏姐妹日夜看護。在《病起謝徐寄塵小淑姊妹》一詩中,秋瑾寫道:“朋友天涯勝兄弟,多君姊妹更深情。”“徐自華和吳芝瑛等好友,勸藥每勞來熱盞,加餐常代我調羹。”徐自華和吳芝瑛等好友,在秋瑾犧牲後都冒著生命危險為秋瑾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修造了墳墓。 

  1906年12月的一天晚上,秋瑾匿居在朋友家中,突然有人來訪。來人是未曾見過面的革命黨人王金發。他帶來了徐錫麟的親筆信,提出共同籌劃武裝反清起義。秋瑾非常高興,立即備酒待客,酒逢知已,長談徹夜,一致認為武裝反清的時機已到。王金發這次來是受徐錫麟之命,請秋瑾主持紹興大通體操學堂,負責浙江會員的領導工作,徐錫麟去安徽開創革命局面,兩省配合待機進取南京。

  秋瑾為了更好地宣傳反清愛國的革命思想,喚起民眾,特別是婦女的覺醒,她到上海創辦了《中國女報》。經過艱難努力,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第一期問世,但由於經費難措,1907年3月4日,《中國女報》出版了第二期後就被迫停刊了。

 

  為了辦《中國女報》,秋瑾曾以極大的熱情和毅力,千方百計籌集經費。她曾四處奔走,親自籌款,並在《中外日報》上登載《征股廣告》,計劃集股金一萬元,但結果只有四、五個人入股。她的好友徐自華捐助了1500元。無奈之中,秋瑾想了一個辦法,去湖南湘潭向夫家籌款。當時,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在北京,其父見秋瑾回來,以為她回心轉意了,要與其子破鏡重圓,也為了王家的面子,就給了秋瑾一筆不小的款子,但最終還是辦刊失敗了。

  秋瑾不久返回紹興,以大通體操學堂為依託,奔走於浙江各地聯絡會員,準備武裝起義的各項工作。正當秋瑾積極籌劃起義一切即將就緒時,傳來徐錫麟在安徽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失敗被殺的消息。

  1907年7月10日,秋瑾從報紙上得知徐錫麟在安徽安慶的起義失敗並被殺害的消息。她手拿報紙,失聲痛哭。有人勸她暫避他地,並為她聯繫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絕了。她不食不語,寫下了一首絕命詩,其中有這樣的詩句:“痛同胞之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

  7月13日一大早,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突然來到大通學堂門前,看看四周無人才小心地進了院子。原來他是化了裝的革命黨人王金發。他是特意來告訴秋瑾,清兵已過錢塘江,催她趕快離開紹興。秋瑾只說了一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王金發無奈,給秋瑾留下一支手槍,與秋瑾揮淚而別。秋瑾視死如歸,決心為反清愛國,喚起民眾而獻身。秋瑾被捕以後,她最後寫下的一句話是:“秋雨秋風愁煞人”。在審訊她的時候,她只陳述了自己的主張,對革命的活動一字未說。最後她說:“革命的事不必多問,要殺要剮隨便吧!”

  1907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初六),秋瑾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秋瑾犧牲後,她的摯友徐自華、吳芝瑛等人冒著生命危險,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在她的犧牲地紹興軒亭口矗立著秋瑾紀念碑。她居住過的和暢堂被人民政府闢為“秋瑾故居”,國家出版了《秋瑾史蹟》、《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紀念。

     (責任編輯 王昕穎)

 

lucky.gif 


【新】讀書人 's 靜心居 & 高爾夫人生(PIXNET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hungtw 的頭像
    drhungtw

    讀書人's 總站

    jameshung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