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洞簫製作的文化內涵---洞簫大師譚寶碩

藝術,是人對生命的感悟,是人格的體現.無論是音樂也好,樂器製作也好,都是一樣的.

在從事洞簫製作的過程裡面,令我深切地體會到這點.即使是小小的一管洞簫,也包容著中國文化,包容著人的思想和品格.

關於洞簫的傳承:

樂器製作,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繼承和發展.

一件樂器經歷漫長的歷史歲月,流行到今天,必然有它的存在價值.我們作為樂器製作者,必須要尊重這點.所謂樂器改革,是按照今天的標準和需要作出改動.而樂器本身的特性和風格,則是要保存的.

為此,我們更需要清楚知道,我們的樂器要繼承些什麼,發展些什麼.

每種樂器已經奠定了這種樂器的形制和特徵.如果有多大的改變,實質上也不過是材料,尺寸,音律和音域的改變.它們的發音原理,聲音特徵還是相同的.我們必須尊重這點,這也是關係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美學取向.

關於洞簫的音色:

在洞簫製作中,深刻領悟中國傳統的美學標準.

在歷史上,很多的經典名著,都為我們指出中國傳統的美學標準.傳統的美學標準,對於我們這些藝術工作者來說很重要.

中 華民族歷來崇尚“敦厚”、“謙和” 、“儉樸” 、“內省”.中華民族對藝術的品評, 亦基於這個原則.對樂器音色的選擇,也出於此.我們可以見到中國傳統的樂器都有音色樸實渾厚這種特性.這種美學標準,可見於中國寺廟用的大鐘、大磬、木魚 等法器.可見於中國人喜愛的絲竹音樂──正宗的絲竹音樂是指用蠶絲做的弦線,用竹做的管樂.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具有敦厚樸實的音色.

中國樂器的特徵,應該是這樣:其聲音富於情感,音色有獨特性格而又能與所有樂器融和.洞簫在音色上的追求也應是這樣.

中國的樂器,應當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純樸敦厚.蘊涵著中國傳統文人的風骨──儒雅謙和.洞簫所表現的氣質也應當如此.

關於洞簫上面的雕刻:

藝術與人格是不能割裂開來的,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在洞簫上面鏤刻經典名句和勵志的語句,,是洞簫的傳統文化.內中體現了文化氣質與人格內涵.其實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最 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的名山大川.中國的山水與別的地方的山水不同之處,就是融入了人的情感.千百年來,中國的詩人把中國的山水人性化了,無論是李白的 “惟見長江天際流”,李後主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都把高尚的人格與山水結合在一起.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名 山,都有摩崖石刻.在山崖上,刻上一些有意義的語句.高山因為有人的精神託付而顯現靈氣.文字刻在山石上,得以千秋萬代流傳下去.同樣地,洞簫上面的雕 刻,也因為有了人的精神託付而顯現光彩.

結語:

對著洞簫,往往使我想起銹跡斑駁的青銅器,想起古拙樸實的漢磚,清秀飄逸的北朝雕塑,龍飛鳳舞的晉唐書法,沉鬱蒼莽的宋人山水畫,色彩艷麗的清代瓷器,使我想起屈原,杜甫,陶淵明,曹雪芹……

我們民族的歷史,從遙遠的歲月開始,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中華民族的路漫長,峰迴路轉.

歷史不停向前,每個人都要對歷史交卷,我們這代人又如何呢?

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好:“文如其人”,“書如其人”,“樂如其人”.古人修習樂器,也就是在修練著自己的生命.

竹子是無言的.但只要我們把它做成樂器,它便會變成有生命的物體,會將我們心中所思所想的都表現出來.我們應該撫心自問,自己能否真正領略到民族音樂裡面那深沉樸素的情懷?真正無愧於代代相傳的中華文化?

延伸閱讀: 介紹洞簫大師---譚寶碩先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hungtw 的頭像
    drhungtw

    讀書人's 總站

    drhung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