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ews_200549125418.jpg

秘魔崖月夜    胡適


依舊是月圓時,
依舊是空山,靜夜;
我獨自月下歸來,──
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
驚破了空山的寂靜。
山風吹亂的窗紙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192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胡適
Hu Shih01.JPG
性別
政黨
籍貫 安徽省徽州府績溪縣
國籍  中華民國
出生 1891年12月17日
大清帝國 大清帝國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
逝世 1962年2月24日 (70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南港區
配偶 江冬秀
在校學歷
  • 美國康乃爾大學文學院學士 1914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 1927
經歷
  • 國立北京大學教務長 1922.04-1923.01
  • 新月書店創辦人 1927
  • 上海中國公學文理學院院長 1928.04-1930.05
  • 上海中國公學校長 1928.04-1930.05
  • 國立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 1932-1937.07
  • 「獨立評論」週刊創辦人 1932.05
  • 私立輔仁大學董事 1934.03
  • (國民政府)國防參政會參議員 1937.07.13-1938.06
  • (國民政府)國防參政會參政員 1938.06-1938.09.17
  • 駐美國大使館大使 1938.09.17-1942.09.08
  • 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 1943
  • 國立北京大學校長 1946.07-1949.04
  •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1948.03.25-
  • 總統府資政 1949.01.15-
  •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 1950.09-1952.06
  • 國民大會代表兼總統選舉團主席 1953
  • 私立輔仁大學復校顧問 1956.07
  • 中央研究院(第三任)院長 1957.11.04-1962.02.24
  •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4.07.16-1962.02.24
  • 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9


中央研究院院士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胡適 (《中國名人錄》第三版, 1925年)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安徽績溪上莊村人。

1910年(18歲)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4年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學於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25歲)夏回國擔任北大教授。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興趣廣泛,著述豐富,作為學者他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

他曾歷任:1917年(25歲)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27歲)北大代理教務長、1922年(30歲)北大教務長、1932年(40歲)北大文學院院長、天主教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1938年(46歲)中華民國美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1946年(54歲)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1957年(65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臺北縣南港鎮(今台北市南港區))院長等職。胡適還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

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


[編輯]年表

[編輯]思想與學術

胡適(右)和胡先驌[1](左)合照

胡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期間,師從約翰‧杜威,使其終生服膺實驗主義(杜威式的pragmatism實證主義)哲學。北大學生對教師素來挑剔,北京大學學生顧頡剛介紹傅斯年去聽胡適上課,以決定要不要將這個新來的留學生從北大哲學系趕走。傅斯年聽了幾次課以後,他評價胡適:「這個人,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6]於是胡適留在了北大哲學系。

胡適很喜歡「談墨」,他認為「欲知一家學說傳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訂這一家學說產生和發達的時代。如今講墨子的學說,當先知墨子生於何時。」其中的兼愛思想成了胡適一生的品德。胡適還認為「天人感應」是漢代儒教的根本教義,而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響。1921年梁啟超將作品《墨子》箋注輯為《墨經校釋》四卷,送請胡適作序。胡適在這篇長序讚美任公的貢獻,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墨子不曾見到戰國名將吳起的死——吳起死時,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學已是一種宗教。任公常說:「績溪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適之」。

政治系列
自由主義
顯示▼發展
顯示▼思想
顯示▼學說
顯示▼重要人物
顯示▼區域
 
 政治主題
      

[編輯]新文化運動

1917年,當時胡適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使用白話文寫作,石破天驚,引起很大反響。後來唐德剛在《胡適雜憶》中透露,胡適當時寫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國主編的《留學生季報》用的,後來抄了一份發表在陳獨秀主持的《新青年》上。

發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1917年)、《建設的文學革命論》(1918年)等論文,認為「……死文字決不能產出活文學。中國若想有活文學必須用白話,必須用國語,必須做國語的文學」,主張「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被譽為「文學革命最堂皇的宣言」(鄭振鐸語)。1919年三月,守舊派林紓在給蔡元培的信中攻擊白話文說:「若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按之皆有文法,…… 據此則凡京津之稗販,均可用為教授矣。」[7]

1920年出版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嘗試集》的新詩充滿試驗性質,並不成熟。詩人余光中認為「胡適等人在新詩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歷史的,不是美學的」。[來源請求]

《嘗試集》出版後,的確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封建復古派反對它。學衡派東南大學教授胡先驌用文言寫了長達兩萬多字的長文:《評〈嘗試集〉》。胡先驌說:「胡(適)君之《嘗試集》,死文學也。其必死必朽也。不以其用活文字之故,而遂得不死不朽也。物之將死,必精神失其常度,言動出於常軌。胡君輩之詩之鹵莽滅裂趨於極端,正其必死之征耳。」

第一個用白話寫作獨幕劇《終身大事》,確立了現代話劇的新形式。劇情裡女主角留下「孩兒的終身大事,孩兒該自己決斷」的字條,與戀人離家出走。這是受亨利‧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響。

他的小說《一個問題》開啟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第一個流派「問題小說」,「問題小說」的代表作家有葉聖陶、羅家倫、楊振聲、冰心等。

[編輯]哲學研究

胡適在中國現代學術方面,是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來研究中國學術的。他首先採用了西方近代哲學的體系和方法研究中國先秦哲學。他以其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為基礎,編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僅寫到先秦,但一生也沒有寫下卷,被譏是「善著上卷書」[來源請求]蔡元培讚揚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的長處是「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統的研究」,稱其為「第一部新的哲學史」[來源請求]馮友蘭多次肯定《中國哲學史大綱》,認為它表明「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適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13頁)。

[編輯]古典小說研究

胡適在古典小說《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三俠五義》、《海上花列傳》、《兒女英雄傳》、《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等十二部小說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萬言,結集為《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出版。

胡適是新紅學派—考據派的創始人,可以說是將小說納入了學術研究正軌的第一人,取代蔡元培為代表的「索隱派」舊紅學。胡適在《紅樓夢考證》中說:「我現在要忠告諸位愛讀《紅樓夢》的人:我們若想真正瞭解《紅樓夢》,必須先打破這種牽強附會的《紅樓夢》謎學!」胡適是《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即所謂「甲戌本」)孤本的發現者和擁有者。並且接下來發現了一系列珍貴的版本比如《庚辰本》,為現代紅學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胡適一向看不起紅樓夢。他在給高陽的信上說:「《紅樓夢》在思想見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學技術上比不上海上花、老殘遊記...」他之所以考證紅樓夢,只是為了打破王夢阮、徐柳泉、蔡孑民等穿鑿附會說紅樓夢是影射什麼明珠、順治帝、董小宛的種種謬論;要證明紅樓夢不過是曹雪芹一家的私事而已;最終目的就是「要教人疑而後信、考而後信、有充分證據而後信」的「思想學問的方法」。(見胡適文存三-廬山遊記─p171)

[編輯]禪宗研究

胡適在寫《中國禪宗史》的過程中接觸到神會與北宗辯論的記載,感到如果不寫神會,就難以寫好禪宗史。1926年,胡適因在巴黎、倫敦相繼發現三卷及一份殘卷,約兩萬字有關神會和尚的資料,也就是《神會和尚語錄》和《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又在倫敦發現了神會的《顯宗記》[8],他不僅「要把禪宗史全部從頭改寫」,而且強調「這位大和尚神會實在是禪宗的真正開山之祖,是《壇經》的原作者」。印順法師認為此為他的結論是不足取的,胡適忽略了日本學者忽滑谷快天的部份[來源請求],但在禪宗史的研究上,仍舊是有貢獻的。胡適將當時禪宗史研究的問題點,由「西天二十八祖」的傳承問題,轉為禪宗革命家本身的問題。若無胡適的論斷在先,日本學界不會有如此多的回應和研究成果,中國禪學研究將不可能達到今日之成就。是故印順法師的研究成果實受惠於胡適的先前貢獻[9]。胡適說:「一千多年中,幾乎沒有人知道神會在禪宗史上的地位,歷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過於此事的了」。1974年日本學者柳田聖山收集胡適的講詞、手稿、書信等編成《胡適禪學案》。

1926年8月間,胡適奉派到英國參加中英庚子賠款全體委員會會議,順便到大英博物館與巴黎國家圖書館尋找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的敦煌遺卷裡的禪宗史料。胡適到了巴黎時,當時在德國柏林大學研究的傅斯年也趕來巴黎和胡適住在一起共同研究敦煌遺卷。胡適承認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受到傅斯年的影響。基本上胡適的禪宗研究就是要肯定北宗神秀的「漸修」學說而否定南宗慧能的「頓悟」說、並且證明所謂「六祖壇經」裡「五祖弘忍傳慧能法衣」的故事只是慧能的弟子神會和尚為了和北宗爭奪皇室的供養所編造出的神話。(見「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647至653頁)

[編輯]水經注研究

1942年,胡適卸任駐美大使後開始關注《水經注》研究,此後的20年間,在《水經注》版本研究上花費了巨大的精力。所謂「《水經注》案」,是指一百多年來,部分學者指責戴震偷竊趙一清《水經注》研究成果一事。對此,學術界普遍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戴震抄襲了趙一清的成果;一種認為趙一清、全祖望、戴震各自獨立研究,取得了大體相同的結果。

在十幾年內,胡適蒐集了四十多種《水經注》的版本,抄寫了一百多篇長篇文章和一些考證文字,用了千百個證據,推翻了「幾成定讞」的所謂戴震抄襲趙一清《水經注》校本的冤案。《戴東原的哲學》一書,是胡適研究清代思想史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胡適認為,清代思想史中存在一個反理學的大運動,這個運動有破壞和建設兩個方面。前者是揭破理學的謬誤,打破它的壟斷地位;後者是要建設一種不同於理學的新哲學。

戴震是胡適的徽州老鄉。而胡適花了那麼多功夫研究水經注來為戴震辯冤白謗,一方面是胡適一向有袒護安徽同鄉的習慣,由胡適對李鴻章的評價就看得出來;一方面也是為了要發揚戴震的「從一事一物」開始「訓練那心知之明」,以「漸漸進於聖智」的做學問的漸進法門。(參胡適文存三「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家」82頁)

[編輯]孔子研究

胡適一生對孔子言行與思想的評價有褒有貶,其關於孔子的論文最重要的有「中國古代哲學史」、「說儒」等,但胡適去世前不久在「自由中國雜誌」所寫的「容忍與自由」裡的一段文字應屬其對孔子重要的最終評價之一:

「孔穎達《正義》裡舉了"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的例子來解釋『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

故...誅可以用來禁絕藝術創作的自由,也可以用來"殺"許多發明"奇技異器"的科學家。......可以用來摧殘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見胡適─容忍與自由─1959年3月16日的自由中國雜誌)

[編輯]新詩

胡適最為後人所傳誦的新詩有:

1923年12月24日(32歲)所寫的「秘魔崖月夜」: 這首詩曾被民歌手蘇來譜成曲,由包美聖主唱。

依舊是月圓時,
依舊是空山,靜夜;
我獨自月下歸來,
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
驚破了空山的寂靜。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1924年(32歲)所寫的:「多謝」

多謝你能來,
慰我山中寂寞,
伴我看山看月,
過神仙生活。
匆匆離別又經年,
夢裡總相憶。
人道應該忘了,
我如何忘得了?

1924年(32歲)也是微雲—胡適作詞 趙元任譜曲

也是微雲,也是微雲過後月光明,
只不見去年的遊伴,只沒有當日的心情。
不願勾起相思,不敢出門看月;
偏偏月進窗來,害我相思一夜。

傳說以上三首新詩都是胡適為了他的嫂妹--中國第一位農學女教授曹誠英(曹佩聲)所作。

1920年10月10日 夢與詩(收錄於嘗試集)作曲:張弼-銀霞演唱

醉過方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 胡適--舊夢

山下綠叢中,露出飛簷一角,
驚起當年舊夢,淚向心頭落,
對他高唱舊時歌,聲苦無人懂。
我不是高歌,只是重溫舊夢

上面這首胡適的新詩曾被作了部分的修改,改編成:「何年何月再相逢」 -- 鄭麗絲演唱 作詞:皮羊果 作曲:羅萍

繁華綠叢中 又見鴻雁飛過
驚起我的舊夢 往事心頭湧
繁華綠叢中 又見鴻雁飛過
驚起我的舊夢 往事心頭湧
遙想當年舊情濃 相識無人懂
今日相聚 何年何月再相逢

蘭花草 作詞:胡適 作曲:陳賢德/張弼 主唱:銀霞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 苞也無一個
轉見秋天到 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 能將宿願償
滿庭花簇簇 添得許多香

胡適.老鴉(收錄於嘗試集)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飢。----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編輯]晚年

1958年臺北,胡適、蔣中正合照

1947年1月24日蔣中正想請胡適出任考試院長和國府委員,但胡適堅持不肯加入國民政府而力辭。(見「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1958頁)

1948年4月3日蔣中正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內閣制,實權在行政院,所以想叫國民黨支持無黨籍的胡適出馬競選行憲後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等胡適當上總統後再任命蔣中正為行政院長,胡適也同意了,但蔣中正後來因國民黨中執會還是支持他選總統而變卦。(見「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2024頁)

1948年12月傅作義西去綏遠和南走海上的道路都被堵死。是戰是和?傅作義日夜思考,下不了決心。他認為胡適能夠替他出主意,把胡適接到懷仁堂密談,胡送了八個字,「和比戰難,堅持待變」。

1948年12月13日朱家驊、傅斯年、俞大維、陳雪屏四個人在南京設法派飛機去接胡適南下,胡適在13日本來還堅持不肯丟下北大不管,14日在南京方面的勸說下才勉強同意離開,1948年12月15日下午4點,傅作義派了部隊護送胡適到南宛機場上了飛機。夜裡十時光景,到了南京明故宮機場。(見「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2061至2063頁)

1949年4月6日胡適應中華民國政府要求,從上海搭威爾遜輪船前往美國當說客,為和平解決內戰問題尋求美方的介入,但4月21日船抵舊金山,得知4月19日政府拒絕中共24項要求,中共已渡江,此時局勢已定,胡適在美處處碰壁,孤臣已無力可回天。(見「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2083、2092、2097頁)

1949年6月19日,新任行政院長閻錫山發表胡適為外交部長,但胡適拒絕上任。(見「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2095頁)

1950年6月23日主管亞太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魯斯克(Dean Rusk)約見胡適﹐試圖說服胡適出面領導流亡海外及臺灣的反共親美的人士﹐以取代蔣中正的政權﹐不過胡適對此表示全無興趣。當時美國對蔣完全喪失信心﹐希望建立第三勢力以對抗共黨擴張﹐因胡適無此興趣而不了了之。[見(中國時報網站)─黃清龍(前中國時報總編輯)-胡適與蔣介石、毛澤東-2008-01-02 05:30 ]

1952年胡適和蔣廷黻在紐約曾有意聯合組織反對黨以在臺灣推行民主政治,但在胡適返台與蔣中正討論後,遭到蔣中正的反對,以致組黨的事胎死腹中。(見唐德剛─胡適雜憶─風雲時代出版─74、75頁)

之後,他於1950年代初期偶回臺灣參與政治活動與講學。例如:以國大代表參與總統選舉投票、擔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協辦由雷震主筆的《自由中國》雜誌等等。

1957年,胡適當選中華民國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院長,並於隔年4月回到臺灣定居就任。自此,胡適多時往返臺、美兩地。期間因為經濟關係,1958年他還將《胡適文選》及《四十自述》等所有著作,以買斷方式(一說為廿年)賣與國內某家出版公司。

Academia Sinica.JPG

1958年後,大陸發起大規模清算胡適思想的運動,胡適響應說,「我覺得世界上二、三百年來有一種公開的趨向,朝科學民主這個方向上走,朝新的科學方法走,那時候我朋友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我表示過這樣的話,把這個抽象名詞人格化,把它看作人,最容易錯誤的,容易人格化。容易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偶像化了,便會盲目崇拜......當時我朋友陳獨秀只認得兩個名詞,不知道科學是一個方法,民主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

1959年金門構工部隊,於舊金城東炸山採石,意外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及全文石碑後交由胡適博士研考。

1960年雷震與臺、港黨外人士共同連署反對蔣中正違背中華民國憲法三連任總統,胡適為連署人之一。之後,雷震籌備組黨事宜,胡適雖未參與,但多所鼓勵。1960年9月,雷震因「共諜」案被捕,史稱雷震事件,而此事件,一般認為是蔣中正為阻止雷震籌組新黨而策劃。當時仍為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雖未受到此案株連,也參與營救雷震,不過並沒有成功。對此胡適曾留下三千字的日記說明始末。

1961年2月胡適參加臺大校長錢思亮的宴會,剛抵達就感到身體不適,送至醫院脈搏跳至135次,痰中帶血。醫生診斷為冠狀動脈栓塞症加狹心症。此次住院2月,後回家自養,但身體已日漸衰弱。11月病情惡化,至臺大醫院療養,隔年1月出院。

胡適墓誌銘

1962年2月24日,於臺北參與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的胡適,於會議中突發心臟病去世。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將胡適於臺北的公配居所改建為胡適紀念館。另外,臺北南港當地仕紳李福人,也捐出一片面積達兩公頃,位於研究院附近的個人私地闢建為胡適公園,作為胡適的墓地。(後來許多中研院院士或著名學人也安葬於此)

胡適墓誌銘由知名學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名家王壯為先生書寫,其內容為

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於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編輯]影響

  • 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
  • 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
  • 顧頡剛先生說,他學會這套「治學方法」[10],是看胡適的《水滸傳考證》一文,看出來的。
  • 三十年代,胡適獨具慧眼,提拔、任命、幫助梁實秋完成了日後號稱是梁實秋對文壇的「三大功績」之一的「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 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校「湖南自修大學」就是因為胡適的提議和倡導。他寫給胡適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學生毛澤東……」。
  • 季羨林不是胡適的學生(他的老師是陳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在他歸國初期期間,受到胡適提拔。
  • 林語堂在其留學中,清政府取消對留學生資助,林語堂是靠著胡適的資助繼續在國外讀書的,等他回國從飛機場下來的時候,口袋裡只有1毛錢。
  • 魯迅陳西瀅都指責胡適的提倡「整理國故」是開現代科學倒車的作法。連胡適專家周質平也認為:「胡適所提倡的『整理國故』,對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可以說並沒有發生任何積極推動的作用,甚至於還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了乾嘉考證的老路。」(見周質平─胡適叢論p21)
  • 雷震在國民政府遷台後,為了宣揚民主自由而創辦自由中國雜誌,請胡適擔任發行人。自由中國雜誌曾經是蔣中正施行獨裁、箝制言論自由的威權統治下唯一的民主思想重鎮,但後來也因批評蔣中正與國民黨並打算成立反對黨請胡適來領導而惹禍上身遭停刊,雷震也遭誣陷入獄,但自由中國推行胡適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和言論自由,影響到後來臺灣的黨外運動與民進黨的成立,是臺灣民主運動的播種者。

[編輯]自由主義

[編輯]評價

胡適墓

胡適既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又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還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禮,蔣中正的輓聯對此進行了高度概括: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胡適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極左」時期的中國大陸是個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極左」的斯大林主義學者的攻擊對象,其時的中國大陸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對胡適展開大規模的批判運動。「文革」結束後,近幾十年來的研究都傾向於肯定他應有的歷史地位;並且,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也被選入大陸全日制語文教育初中課本;在大陸的報刊雜誌中,亦屢見有追念胡適先生精神的文章。

魯迅曾發表過《「好政府主義」》等文,實則抨擊胡適的盟友梁實秋,卻也含蓄地批評胡適「軟弱」革命立場。

胡適晚年期的思想,與他中少年期的思想沒有甚麼出入,所以正如唐德剛先生所說,讀過胡適《四十自述》的人,在這一本口述(《胡適口述自傳》)中很難看到新東西。但是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提到:「所以吾人要瞭解晚年的胡適思想,只可在胡氏心到口到之際,於私人朋友談笑之間求之。胡先生沒有梁任公那樣憨直。對自己思想挑戰的文章,在胡氏著作裡是找不到的。」

余英時的《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稱:「對於這樣一個啟蒙式的人物,我們既不能用中國傳統『經師』的標準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專業哲學家的水平去測度他。」《〈中國哲學史大綱〉與史學革命》也說:「他沒有深入西學固是事實,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沒有滅頂在西學的大海之中。」在《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又稱:「他在西方哲學和哲學史兩方面都具有基本訓練則是不可否認的。這一點訓練終於使他在中國哲學史領域中成為開一代風氣的人……我們也不能過分低估他的哲學知識,他在美國最後三四年所受到的哲學訓練已達到了當時的一般水準,足夠他研究中國哲學史之用了。」

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書中給他相當高的評價:「胡適之先生的了不起之處,便是他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但是經過五十年之考驗,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始終一貫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實事求是,表率群倫,把我們古老的文明,導向現代化之路。熟讀近百年中國文化史,群賢互比,我還是覺得胡老師是當代第一人!」

 

「舊道德楷模」胡適的六段浪漫婚外情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胡適一生曾獲三十六個博士學位,他的學識非常淵博,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卓爾不群的建樹。1938年胡適擔任駐美大使時,為抗戰過度操勞而患心臟病,隨後便體弱多病,1962年2月24日因心臟病發作而猝死。3月1日在臺灣公祭胡適時,蔣介石送的輓聯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胡適確實不愧是「舊道德楷模」,在五四先賢們「點把火先燒後院」,紛紛打破舊婚姻的全方位革命中,他的包辦婚姻一直很穩定,並與結髮妻子——小腳女人江冬秀風雨同行,白頭偕老,這一點確實很不容易。

  胡適給人的影響是思想方面的激進者,同時又是個人情感方面的保守名士,其實他骨子裡絕對是個多情才子。我們可以看看他早期寫的一些愛情詩歌,就可以領略其婉約之柔腸。

  如他寫於1917年、被收入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個人詩集、胡適著的《嘗試集》的《夢與詩》:

  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湧到夢中來,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

  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語,

  偶然碰著個詩人,變幻出多少新奇詩句!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胡適不僅在詩中展現其浪漫之才,而且在青年時代還在行動上頗為「大膽」。在胡適的《藏暉室劄記》中有記載,1910年二三月間,由於家庭、婚姻上的種種愁怨,事業、前途渺茫,胡適幾乎每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與戲子往來,或者逛妓院。有時從這家妓院出來,又進了另外一家妓院,妓女關門睡了,就「敲門而入」。

     胡適留學回國後,威名遠播,而且風度翩翩。他上課的時候,看到女生坐在窗邊,寒風吹進來,他會很細心地走過去替她把窗戶關上。與女孩子們在一起,他總是有說有笑,溫厚機敏,幽默風趣。許多女孩子苦苦追求他,寫來許多神魂顛倒的情書。1926年,湯爾和贈給胡適一詩:

  薔花綠柳競歡迎,一例傾心仰大名。

  若與隨園生並世,不知多少女門生。

  纏頭拼擲賣書錢,偶向人間作散仙。

  不料飛箋成鐵證,兩廓豬肉定無緣。

  此詩描寫的就是當年胡適周旋於紅袖之間的情形。

  想來才子風流,在人間不足為奇。我們來盤點一下胡適一生曾經歷的六次婚外情,或許對這位名滿天下的大學者能有更全面的瞭解。

  韋蓮司:共穿幽徑趁溪斜

  1910年9月,胡適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生,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農科。青年胡適在美國留學時,結識了青年畫家韋蓮司小姐。從此,韋蓮司小姐成為與他交往四十八年的紅顏知己。

  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讀書時,胡適與康奈爾大學地質系教授亨利‧韋蓮司毗鄰而居。1914年6月18日,胡適應邀參加一個婚禮派對時,邂逅了教授的小女兒,從紐約歸家探望父母的韋蓮司。韋蓮司比胡適大六歲,是家裡最小的女兒。他們一見如故,彼此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在胡適的心目中,韋蓮司是新女性的理想典範。胡適認為她「人品高,學識富,極能思想,高潔幾近狂狷,讀書之多,見地之高,誠非尋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胡適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余所見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識力、魄力、熱誠於一身者,惟一人耳。

  他倆月下散步,湖邊談心,尺牘傳情,雙方都深深地欣賞,愛慕對方。韋蓮司的灑脫獨立的個性吸引著胡適,兩人在朝朝暮暮的敘談中品詩論文。韋蓮司是搞藝術的,正在紐約藝術學校讀書,胡適的文化底子是很厚的,所以他們之間談論藝術、談論天下國家的大事,漸漸地感情越來越深。

  1914年6月8日,胡適精心打扮一下,第一次走進女生宿舍,他去拜訪自己的初戀情人韋蓮司。進屋後胡適對於屋裡的一切都感到新鮮,他告訴韋蓮司這是他來美國四年中第一次與年輕女子接觸,以前只與中年及老年女性接觸,他也是第一次走進女生宿舍的。6月17日胡適大學畢業並獲文學學士學位,6月18日韋蓮司就帶胡適去教堂觀賞西方的婚禮,回來的路上他們討論東西方家庭倫理的差異,胡適的思想在韋蓮司的啟迪下,發生了重大轉變。1915年秋胡適轉入哥倫比亞大學,與韋蓮司同在紐約,他們經常約會,還經常通信,短短的兩年竟寫給韋蓮司一百多封「情書」。

  他們之所以未能走入婚姻的殿堂,其因由,一是胡適已經與老家的江冬秀訂婚了,母命難違;二是韋蓮司的母親反對異國通婚。因為那時的美國種族歧視嚴重,在美國人眼中,華人的地位十分之低下。

  此後,身處異地的胡適與韋蓮司常有書信往來,共敘衷腸。1933年,胡適作為文化使者應邀訪美時,這對有情人終於有機會得以鴛夢重溫。

  1939年6月10日,胡適將自己寫的幾首詩詞寄給韋蓮司,告訴她,這是為她寫的。其中有《臨江仙》云:

  隔樹溪聲細碎,迎人鳥唱紛嘩。共穿幽徑趁溪斜。我和君拾葚,君替我簪花。

  更向水濱同坐,驕陽有樹相遮。語深渾不管昏鴉。此時君與我,何處更容他?

  狂狷的韋蓮司,也曾給胡適寫過這樣火熱的情書:

  「沒想到,我會如此愛你……胡適……我崇拜你超過所有的男人……」「我整好了我們那個小得可憐的床……我想念你的身體,更想念你在此的點點滴滴。我中有你,這個我,渴望你中有我……」

  1958年夏天,韋蓮司為祝賀胡適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特意定做了一套銀質餐具作為贈禮。直到1962年胡適逝世,韋蓮司也沒有嫁人,一直獨守著她與胡適的那段感情。

  胡適去世後,韋蓮司竟和江冬秀成了朋友,並忙著整理胡適給她的書信,忙著為他成立出版基金。九年後,空候一生的韋蓮司在一個小島上孤獨地死去,遺物裡竟然完好無缺地保存了胡適的書信和稿件。

  陳衡哲:半年內通了四十幾封信

  在胡適的感情世界裡,又闖進了另一位去美國留學的中國才女陳衡哲。

  胡適當時正在辦一個留學生的雜誌,陳衡哲就給他投稿,從實踐上支持胡適的新文化運動。陳衡哲當時也寫了很多白話詩和白話小說,這些白話作品使得胡適感到找到了知己。胡適跟陳衡哲之間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裡面,通了四十幾封信。就在陳衡哲滿以為好夢成真的時候,胡適不得不回老家與江冬秀辦婚事,陳衡哲萬般無奈,只能退而與別人結婚。

  後來胡適為他自己的第三個女兒取名叫素斐,與陳衡哲在美國的英文名字同音。1921年7月31日,胡適在日記中記有這樣的話:「得冬秀一信,知叔永、莎菲新得一女。因重到雞鳴寺,作一詩賀他們。」詩曰:

  重上湖樓看晚霞,湖山依舊正繁華。

  去年湖上人都健,添得新枝姊妹花。

  胡適在詩尾加註道:「三個朋友(胡適、陳衡哲、任鴻雋)一年之中添兩女,吾女名素斐,即用莎菲之名。」

  紐約市立大學東亞語文系主任唐德剛,曾將他在20世紀50年代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時與胡適的交往和對話寫成《胡適雜憶》。他認為胡適與陳衡哲的關係,當與曹誠英、韋蓮司無異。

  唐德剛還認為陳衡哲是胡適提倡「詩國革命」、「文學改良」的煙士披裡純(Inspiration,靈感),「所以新文學、新詩、新文字,尋根究底,功在莎菲(陳衡哲的英文名字)」。

  陳衡哲是湖南衡東石灣人,出生於武進。其祖父陳梅村是清朝進士,父親擔任過清朝的官吏。她1914年考入清華學堂留學生班,成為清華選送公費留美的女大學生之一,她是中國第一位以西洋史為專業的留學生,中國第一個白話文小說家,中國第一位新文學女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教授。丈夫任鴻雋,化學家和教育家,辛亥革命元老,我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四川大學第一任校長。

  曹誠英:煙霞洞裡的佳人

  胡適與曹誠英第一次見面是在他與江冬秀的婚禮上。曹誠英是胡適三嫂的妹妹,被請來為江冬秀做伴娘的。此時他們都沒想到,這次婚禮上的邂逅,註定了他們後來漫長的苦澀戀情。

  曹誠英,乳名行娟,又名曹聲,1902年生於安徽績溪。她同父異母的姐姐是胡適異母三哥的妻子。她父親生前將她與鄰村的富戶指腹為婚,十七歲時嫁給這家富戶的公子胡冠英。婚後,曹誠英考入杭州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讀書,但因曹誠英結婚後三年仍無身孕,胡冠英在母親的安排下納一小妾。為此,接受了五四新思潮洗禮的曹誠英憤而提出離婚。

  胡適對這位比自己小十一歲的伴娘很有好感,曹誠英也很景仰大名鼎鼎的年輕學者胡適。此後,他們開始通信,曹誠英給胡適寫信,請求胡適指導她寫詩和修改詩作。1921年在杭州女師讀書的安徽籍學生擬編輯《安徽旅杭學會報》,曹誠英自告奮勇,請著名教授胡適為她們編輯的報紙寫發刊詞。胡適很爽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1923年4月,胡適到上海參加研究新學制課程起草委員會的會議。休會期間胡適到杭州遊玩,順便看望已經離婚的曹誠英。這次胡適在杭州玩了五天,曹誠英始終陪伴左右,使他們的感情發生了飛躍性進步。臨別時,胡適寫了首《西湖》,在詩的最後一節寫道:

  前天,伊卻未免太絢爛了!我們只好在船篷陰處偷覷著,不敢正眼看伊了。

  這首詩明寫西湖,暗喻戀人。敏感的曹誠英當然是心領神會的,這使他們的關係更加密切了。

  之後新學制課程起草委員會會議復會,胡適回上海出席。此間兩人書信不斷,胡適也纏綿於曹誠英的綿綿情意之中。於是在會議結束後,便利用北大教授五年一次的休假,再度來到杭州,在煙霞洞的和尚廟租了房住下。當時杭州女師也放暑假,曹誠英就以陪伴胡適養病為名,到煙霞洞與胡適同居一室。在這裡,他們的感情迅速升溫,是「驅不走的情魔」,是「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胡適詩《秘魔崖月夜》),也是他們一生中最為纏綿熱烈的一段戀情,以致有了結晶。

  三個月後,胡適回到北平,向江冬秀提出離婚。江冬秀以殺死兩個兒子相威脅,胡適便只有委曲求全,不敢再提離婚之事。曹誠英也只好將她與胡適的愛情結晶墮胎。從此曹誠英再也沒有嫁人。

  曹誠英墮胎後,由胡適推薦於1934年赴美國就讀於康奈爾大學農學院,1937年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安徽大學和復旦大學任教,是我國第一位農學界女教授。1939年,曹誠英結識了一位歸國留學生,兩人產生了戀情,豈料江冬秀在男方親戚中敗壞曹誠英的名聲,致使男方單獨解除婚約,直氣得曹誠英要上峨眉山當尼姑。在其兄曹誠克力勸之下方改變了主意,又兼在美國做大使的胡適來信安慰,還捎來三百美元資助生活,情緒才逐漸穩定下來。曹誠英對胡適,一直是痴情不改,一往情深,鴻雁不斷,相互都品嚐著苦澀的婚外戀情。

  曹誠英去美國後,胡適還特地給韋蓮司寫信,請她多多關照她的小表妹曹誠英。韋蓮司也的確盡到了呵護、照顧的責任。1936年胡適到綺色佳看望韋蓮司時,事先寫信給韋蓮司,要她不必在他到來時,讓曹誠英來她家住,並說他與曹誠英並不很熟悉。不料痴心戀著胡適的曹誠英沒見到胡適,竟因相思鬧了場大病。後來韋蓮司發現了胡適與曹誠英的曖昧關係,並不惱怒,反而更加體貼入微地關照曹誠英。

  1943年,曹誠英到了復旦大學農學院,成為專職教授。

  直到1949年2月,胡適經上海準備離開大陸時,亞東圖書館老闆汪孟鄒請胡適吃徽州餅,請來在復旦大學任教的曹誠英作陪,這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當時曹誠英曾勸胡適留下來,胡適只是微微一笑,並沒有聽從她的勸告,還是追隨蔣介石到了臺灣。從此兩人鴻雁斷絕,留下的是無盡的懷念。

  1952年,因院系調整,曹誠英隨復旦大學農學院的一部分來到新組建的瀋陽農學院任教授。1956年她被選為瀋陽市政協委員,1969年回故鄉績溪,1973年因肺癌逝世於上海。

  徐芳:上海的羅曼蒂克

  1939年9月21日,出任駐美大使的胡適收到了夫人江冬秀8月14日從國內寄來的一封信。這位小腳老太太在信中規勸胡適跟一位姓徐的小姐斷絕關係。胡適當晚覆信,誠懇地表示:「謝謝你勸我的話。我可以對你說,那位徐小姐,我兩年多,只寫過一封規勸她的信。你可以放心,我自問不做十分對不住你的事。」

  這位徐小姐是誰?她跟胡適之間究竟存在什麼關係?在一段時間裡,這是留在讀者心中的一個疑團。

  2002年《百年潮》雜誌第八期選登了現存胡適檔案中徐小姐致胡適的十封書信,讓我們瞭解到胡適這一段不為人所知的戀情。

  原來徐小姐名叫徐芳,是民國時期以才貌雙全聞名的才女。她是北京大學中文系1935年的畢業生,選修過胡適開設的中國哲學史課程,畢業後一度留校工作。徐芳生於1912年,是晚清著名科學家徐壽的曾孫女,晚清維新變法時期農工商督辦徐建寅的孫女。這位美麗的女生在學校原有不少追求者,她都不為所動,卻把初戀的全部真情都給了胡適。1936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她跟胡適在上海有一段羅曼蒂克的經歷;借用徐芳本人的話說,就是她跟胡適「同在上海找到了快樂」。

  從1936年初開始,徐芳就與胡適開始書信往來。在信中,徐芳稱胡適為「美先生」,在她心目中,胡適是長得美,文筆美,是她心目中的美男子。她寫給胡適的信,熱情而真摯,坦率而大膽,很直露地表白了她對胡適的戀情。信中稱胡適是她「最愛的人」,稱自己是「你的孩子」。1936年8月,徐芳寄給胡適一張自己的小照,在照片背面寫道:

  你看,她很遠很遠地跑來陪你,你喜歡她嗎?

  最為熱烈的,是在胡適1937年8月赴任駐美大使後,她在給胡適的信中寫道:

  你這人待我是太冷淡,冷得我不能忍受。我有時恨你、怨你;但末了還是愛你。反正還是那句話,我要永遠愛你,我永遠忘不了你。你在那邊的生活如何?大約是很快樂吧?說不定又有了新的朋友。不然,怎麼會不理我?我最美的先生,你要再跟別人好,我可饒不了你。等你回來了,咱們再算賬!你也許不愛聽這些話。可是我就這樣兒,你不愛聽也得聽。你的芳就是這脾氣。

  1937年9月中旬,胡適經香港赴美國;翌年9月17日正式出任「駐美利堅國特命全權大使」,他跟徐芳的直接交往從此中斷。1941年4月,徐芳又給在美國的胡適寫信,要求胡適幫助她到美國深造。當時胡適考慮到自己的地位和社會影響,不敢再觸動這根神經,便毅然決然地斷絕了與徐芳的聯繫,也沒有幫助她到美國留學。陷於絕望的徐芳,遂於1943年9月,與當時在陸軍大學任職兼任陸軍參謀學校校長的徐培根(左聯五烈士殷夫的哥哥)結婚。1949年徐芳隨同夫婿定居臺灣生活,其作品有《中國新詩史》及《徐芳詩文集》等。

  洛維茨:耐人尋味的情緣

  正當小女生徐芳一往情深地戀著胡適之時,胡適卻移情別戀,在出任駐美大使期間,在異國另覓得新歡。

  這位女友叫蘿德芘?洛維茨,猶太人。在大學讀書時就很崇拜著名學者杜威,與杜威有著書信的往還。1936年她定居美國,被杜威聘為秘書,負責處理杜威的日常事務。胡適1937年10月6日到達紐約,稍事休整後,他就去看望恩師。這是他與洛維茨的第一次見面。他們一見面,彼此都有親切感,談話投機,互相賞識,特別是洛維茨對這位杜威的得意門生,更是尊敬和愛慕,幾個月後就成了互相約會的好朋友。常常一起喝茶、吃飯、看戲、聊天。從胡適的日記來看,他公務之外的時間,幾乎都交給了洛維茨。如1938年的7月12日,胡適要到蘇黎世出席世界史大會,臨行前他與洛維茨一起吃了晚飯後,駕車遊覽了赫貞江。

  1938年12月5日,胡適因心臟病住院。在他住院的七十七天中,洛維茨經常來看望胡適,就連胡適病房的護士小姐都與洛維茨混得很熟了。這段時間,他們難得有機會到外邊去,洛維茨開始給胡適寫信。在洛維茨給胡適的信中,她關切地提醒胡適註意身體健康,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事,可以讓她去辦。她還在一封信中說:

  對你(指胡適——引者註)來說,以有一個真正的管家為好。如果是我的話,我希望在我回家時,有孩子們在。……我知道,這必得結婚,必須對這個家付出我的一切。我曾答應我的在非洲的朋友,在今年底以前給他答覆。但下這決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還寫道:

  要做的決定使我很傷腦筋,有許多事情我喜歡和你說說,並徵求你的意見……給我寫封長信吧,現在就寫!

  顯然,這是在試探胡適的想法,可惜並未得到胡適的回應,她就於1939年9月,與那位非洲男友Roy Grant結婚了。

  不料,這位Grant先生命運乖蹇,結婚僅僅一年就撒手人寰。洛維茨重新陷於孤寂之中,但她與杜威相處十年,也有些日久生情,終於在1946年12月,四十二歲時,與八十七歲的杜威結了婚,成為杜威的第二任夫人。此後胡適與她雖有通信聯繫,但昔日密友,現在已經是學生與師母的關係了。

  美國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哲學家杜威的傳記,其中講到杜威和妻子洛維茨的戀愛和婚姻故事。這本書的作者看到了南伊利諾伊大學「杜威研究中心」保存的杜威資料,其中包括胡適寫給洛維茨的一些感情親密的信。

  胡適與洛維茨的親密交往是發生在她與Grant結婚之前,而杜威卻已在與她熱戀。所以,胡適的這段情緣特別耐人尋味。

  陸小曼:隱秘的戀情

  胡適是個熱心人,喜歡成人之美,樂於當「媒婆」。他先後為四對名人做媒與證婚,他們分別是趙元任和楊步偉、千家駒與楊梨音、沈從文與張兆和、徐誌摩和陸小曼。這四對「鴛鴦」的名氣都是響噹噹的,可見胡適的「媒婆」層次之高。

  親為徐誌摩和陸小曼點「鴛鴦譜」,卻讓胡適尷尬不已:「情人結婚了,丈夫不是我。」

  當年有傳言,說最初是胡適看上陸小曼,因其無法跟太太江冬秀離婚,陸小曼才轉向徐誌摩的。待到徐誌摩和陸小曼的風流事傳開,胡適又積極參與其事,盡力撮合,充當「月下老人」。對胡適和陸小曼的郎情儂意,胡太太江冬秀早有耳聞。看到丈夫很熱心地為徐誌摩和陸小曼的事忙乎,胡太太怒不可遏,認為丈夫是借做「媒婆」之名,趁機走近陸小曼和其眉來眼去,真是賊心不死啊。

  胡適與陸小曼的情分頗深,有當事人的親筆表白為證。劉繼興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裡,發現了陸小曼寫給胡適的六封信,均為徐誌摩去世後陸小曼所寫。裡面就有這樣的句子:

  我們雖然近兩年來意見有些相左,可是你我之情豈能因細小的誤會而有兩樣嗎?你知道我的朋友也很少,知己更不必說,我生活上若不得安逸,我又何能靜心地工作呢?這是最要緊的事。你豈能不管我?我怕你心腸不能如此之忍吧!」「我同你兩年來未曾有機會談話,我這兩年的環境可說壞到極點,不知道還許說我的不是,我當初本想讓你永久地不明了,我還有時恨你雖愛我而不能原諒我的苦衷,與外人一樣地來責罰我,可是我現在不能再讓你誤會我下去了,等你來了可否讓我細細地表一表?因為我以後在最寂寞的歲月願有一兩人,能稍微給我些精神上的安慰。

  「我還有時恨你雖愛我而不能原諒我的苦衷」,足以表明兩人關係並不一般。






【新】讀書人 's 靜心居 & 高爾夫人生(PIXNET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hungtw 的頭像
    drhungtw

    讀書人's 總站

    jameshung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